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振英这个名字,除专门研究中共党史的人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袁崇焕的后代,曾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加入过蔡元培发起组织的“进德会”,是辜鸿铭的得意门生。他曾作为陈独秀的弟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高等教育肇始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则是蔡元培先生任校长后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学术文化及教育方面的贡献是独特的,他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接生者,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魄和胸怀,尤使其声誉恒远而不朽。蔡元培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毛泽东、邓中夏等都曾是蔡元培的学生。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辛亥革命后,面对国事的衰微,很多有识之士认为袁世凯的称帝、复古是国民的愚昧所致。蔡元培也认为“吾人倘从教育入手,未尝不会使国…  相似文献   

3.
1900年,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由于蔡元培学问高,社会地位又显赫,说媒者接踵而来。   蔡元培提出了择偶的五个条件。第一,女子须不缠足者;第二,须识字者;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男死后,女可再嫁;第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这几条在当时的情况下,条条“离经叛道”,媒人们听后,无不悻悻离去。   但是,不管媒人们怎样看,外界人怎样非议,蔡元培毅然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过了一年,他访得江西黄世振女士,她不缠足,识字、善书画,蔡元培对他很满意,于是就顺利地定了亲。   蔡元培的婚礼,也是别开生面的。 …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对后世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由“六礼”到中西合璧,再到婚姻自由、平等,其间充满着传奇,也正好印证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变革及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子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二人近40年的交往,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相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挟着血雨腥风,踉踉跄跄走到20世纪,已如强弩之末,气数将尽。但是,蔡元培与陈独秀作为晚清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代“臣民”,他们与封建主义的决绝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伴着历史的阵痛,他们注定要经历一…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不聘请陈独秀、李大钊,北大就不会成为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方。蔡元培任校长前,北京大学—仍晚清封建衙门的旧习,可谓陈腐不堪,改革旧北大成为他义不容辞的使命。北大改革千头万绪,文科改革理应率先垂范。可是,文科学长久乏其人,蔡元培为此犯愁。一次,他走访北京医专汤尔和与北大教授沈尹默时,谈及此事,汤、沈二人不约而同地向他推荐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并以10多本《新青年》相赠,称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蔡元培和陈独秀有过交往,他们都曾是爱国协会会员,同在上海的一家实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并实践“教授治校”主张的当属蔡元培。他对北京大学的改造,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中国共产党所敬重的朋友,这不仅因为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和著名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塑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风校格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来担当的。蔡元培和中国共产党也曾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声应相求、殊途同归了。蔡元培一生救助过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历史应该铭记他的不朽功德。“诸君不可视蔡元培为一书生,当视为十万雄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后,给大学下了最精辟的定义,他说:“大学者‘囊括  相似文献   

9.
邵纯 《实事求是》2009,(6):49-50
梁启超不仅是大政治家,而且是大学问家,在中国人中,他用汉语首创了“民族”和“中华民族”概念。民族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以蔡元培1926年12月发表的《说民族学》一文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0.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2,(16):39-39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大学生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希望毕业生具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狮子样的体力”即具有强健的体魄;“猴子样的敏捷”即为快速的行动,要求大学生精进学问,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11.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2,(16):39-39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大学生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希望毕业生具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狮子样的体力”即具有强健的体魄;“猴子样的敏捷”即为快速的行动,要求大学生精进学问,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不同的任所,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精湛的用人艺术使他政绩斐然。本文拟就其用人艺术作粗浅的探讨。洗革时弊,唯才是举辛亥革命前的清“学部”和其他官僚机构一样,盘根错节,弊窦丛生,非门生故旧、党僚同阀无以进身。蔡元培作为辛亥革命后的首任教育总长,清醒地认识到要洗革陋习,匡扶危局,振兴教育,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绝无官署意味”的教育行政指挥机构;“延揽真正懂教育、有能力、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来管理、领导教育。”他曾说过:“用人行政,…  相似文献   

13.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早已将之超然身外,无所谓惊异和不堪。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他却在公义和私谊上,“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当北大准备登载公祭蔡元培先生特刊时,他应嘱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俩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对蔡元培的人品风范,表示出感佩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进德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1918年1月19日发起成立并担任会长,旨在“进德救国”。1918年1月20a至7月30日,《北京大学日刊》对北京大学进德会作了4次报道,从这1次报道中.我们收集到李大别进行道德修养和推进新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料,李大别是进德会的甲种会员和领导者之一。1918年1月20日《北京大学日刊》报道:“《进德会报告》:‘甲种会员十九人,夏元、李大钊、许绍獬、汪益明、郑阳和、刘绍文、卢恩、王造周、姜懋昌、杨昊泽、余庆铣、量霁、邓之成、孙洽、吴道锤、李振彝、程结额、马云骏、吴炼”。”’从报告中,我们…  相似文献   

15.
杜向民  韩博 《党史文汇》2011,(12):31-34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校长。他一生清廉正直、热衷于教育事业,曾提出“五育”等诸多教育、教学新主张,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就不能不想到坚定的民主主义者——蔡元培先生。 说起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就得从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谈起。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前清曾任翰林院编修,但他自绝仕途,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  相似文献   

17.
响应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国民党政府推行对日不抵抗政策和“爱国有罪”的方针,迫害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抵抗H本侵略中国,区对国民党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镇J:E,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2年12月,宋庆龄和蔡元培等人在卜海发起组织中同民权保障同盟,还同上海ZO多个进步团体一起.组织成*了国民御侮自救会,宋庆龄被推举为会长。1933年5月2。IH,在自救会筹备大会上,宋庆龄发表了长篇演说,批评了蒋介石对日的怯懦和不抵抗,对国…  相似文献   

18.
1940年 3月 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他已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再已没有那种惊恐、慌张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当北京大学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俩人近四十年的交往经历,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 1940年 3月 5日,蔡元培在香 十二年(1896 年),他总算通过县 命。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 考、府考。院试时,试卷…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期,是北大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而进行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沙滩繁华的五四大街路口,安设着一座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名为“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大型雕塑。有人惊诧地发现,这座雕塑的浮雕部分镌刻着青年毛泽东、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的头像,却独缺五四运动中那位最重要的领袖人物——被毛泽东曾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于是,有学者呼吁“整改”一下这违背历史事实、受到了“左”的思想束缚而创作的雕塑,还“陈总司令”一个应有的位置.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