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意表达是公民参与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政府过程看,民意表达是制定决策的根本前提,是决策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也是决策调整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意表达“进入”政府的决策过程正在成为一种现实存在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当前首要的是要为民意的充分地表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理论导报》2012,(6):58-58
答题思路: 1.决策民主化被强调。“微博时代”由新媒体所形成的新型公共领域,为民意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表达与交流平台,民意由此获得了话语权,民意诉求通过这个平台聚合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干预,从而打破了政府对于公共权力的垄断,使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民主意志通过新媒体凸现出的强大决策干预力,将决策民主化推上一个新的进程,政府决策面临着由单纯的精英式决策,  相似文献   

3.
在民意表达与政府决策和回应之间构建有效的制度化衔接机制,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制度性平台基础上嵌入公众参与和民意表达机制,公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政府部门“传递”自身意见与建议,影响政府决策、治理议程和资源分配。在信访制度基础上,嵌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可以有效拓展民意表达的路径,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实现“有门参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促进“有意参与”,搭建多元参与平台保障“有路参与”,构建资源分配与监督反馈网络达成“有效参与”。赋权要素是法定基础,平台要素是制度前提,主体要素是动力之源,资源要素是效用保障,四大要素共同构成民意表达制度化的路径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公交的权利意识也日益提高。伴随着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在参政议政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众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上的权利表达,势必将对政府决策产生与日俱增的影响。尊重公众的权利,让决策更合民意,这将是今后政府决策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6.
李斌  姚琦 《学习月刊》2010,(3):27-29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公众创造性地发明出“被”字的一种新用法,如:被就业、被自杀、被增长、被捐款、被代表、被小康等。据百度网调查.“被”词已成为2009年度的十大热词之首.进而网民惊呼我国进入了“被时代”。“被XX”的这种奇怪用法看似一种语法错误.但其中却饱含了公众对政府某些部门执政行为的怀疑与不理解.进而发展成一种嘲讽与戏谑。公众针对如此一系列社会事件并冠以“被XX”时抱持着何种心态?面对公众的这种“冷幽默”,政府在其执政过程中应该作出何种回应?政府执政行为需要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消除公众的这种“误读”和“调侃式的怀疑”?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由网帖引发全国舆论轩然大波的公共危机事件——“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不仅凸显网络民主作为一种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也让我们看到网络民主所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这一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问题是:在信息时代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对民意的尊重;否则,民意会通过网络的现代传播功能所形成的聚合作用而产生强大的反制力量,让政府决策处于被动和难堪。从网络民主的视角来看,“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民意、充分尊重民意和主动服从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行政决策在本质上是由政府代表民众意愿对社会发展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它是政府对社会发展秩序和市场规范进行管理和控制,政府的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民意的基础。政府在决策时要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利益和愿望,以民意为基础,积极推进公民参与行政决策。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运用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民意代表性、科学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规范滞后、互动的有效性不足、政府回应机制低效等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决策分为传统的行政自主决策模式与现代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式。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过程,但总体上行政主体控制决策权的格局尚未改变,公众参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决策模式转型意味着通过对传统模式的反思和重构,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真正的“伙伴关系”,实现有序基础上的有效参与。基本路径是依靠对行政决策全过程的制度控制与公众参与权利的充分保障而予以“分进合击”。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性,使它们之间呈现出矛盾性和冲突特征。为此,应该在民主协商和对话交流的途径下寻求双方的平衡与协调,统筹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技术治理与民意互动是城市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数字政府平台的建设要立足技术治理与民意互动,打造数智平台统一收集民意、创新数智场景赋能为民办实事、设置数智模块实现联动督察考评等运行逻辑,重塑群众诉求受理回应机制、拓展民意管理实践内涵、健全民意回应制度体系,实现数字政府的“整体智治”。当前数字政府平台存在“软性”条件建设滞后、代表性“风景”不足、弱势群体权利“被剥夺”、使用不够便捷等问题,需优化平台建设、深化模块应用、强化数智赋能、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数字政府“整体智治”的功能绩效。  相似文献   

13.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具有自身偏好,许多政府提供的大量服务并非基于公共需求,由此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低水平供给等系列问题。公共需求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让公众通过参与表达民意,并让民意进入政府公共决策的议程。  相似文献   

14.
理解政府如何以及为什么做出它实际上做出的决策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布坎南理论认为 ,政府是不同利益和目的的许多人的集合。因而不能将政府看成是纯粹按公众要求提供公共产品的机器 ,而是要看到政府既是由个人选出也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 ,其中个人的多元目标追求、价值离散、工具理性是影响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政府决策行为的状态除了受“多重价值选择的冲突”影响以外(1),在决策结构中还面临“两类收益不对称”困境。第一类收益不对称 :决策主体的“双零—负收益”不对称。在决策行为主体作出正确的决策时 ,他的收益为零 …  相似文献   

15.
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失当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失当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参与缺乏,直接原因是专业精神缺失,根本原因是政府的发展角色与服务角色不协调。公众参与的缺乏导致公共决策信息不充分、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下降。专业精神的缺失导致政策质量把握失准。政府的发展角色与服务角色的冲突是公众参与缺乏、专业精神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因而是决策失当频发的根本原因。减少重大建设项目失当的对策有: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调整政府在项目决策中的角色;探索合适的公众参与路径,完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尊重专业精神,促进决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四川省A部门在新形势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合法性路径选择,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法治化、利用新媒体畅通参与渠道和第三方对政府决策合法性专业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可以促进法治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余超文 《唯实》2011,(4):50-54
番禺垃圾事件凸显出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缺失。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琼 《世纪桥》2008,(3):17-18
改革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政府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政府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的理性决策。顺乎民意,建设服务政府,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公共服务问题,是众望所归的民心工程。而且建设服务政府,已经被确定为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确保政府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快速传播与发展的社会,瞬息万变五彩缤纷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飞速传播到各个角落。确切地说:当今世界已经真真切切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而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第一功臣,就是互联网。它已经毫不犹豫地全方位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时时刻刻在干预和影响着我们的一切生活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越来越大的影响到我们政府的大部分公共事务如:政府决策、公共管理、领导言行、选人用人、计划安排、财政预算、三公审计、民情民意、热难焦点、社会稳定、政策实施、教育公平等等领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势如洪水大潮般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民意认定为是社会上主流民众所持的意见,那么中国政府对其回应的状况呈现出无法解释的“民意悖论”。中国的“民意悖论”,似乎在理论上并不应该,却又是现实所认可与选择的。当前农民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使得中国社会的民意——农民意见已经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进行积极地回应。可以预测,政府必将在和谐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促进主流民意应有地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