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习导报》2013,(11):42-42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看后,也觉得不错,但品味再三,又觉得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2.
话说廉洁     
康国平 《共产党人》2009,(19):54-55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诗人屈原的《招魂》一诗中。古人把廉洁解释为“不受日廉,不污日洁”:明人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人之不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古人讲的是对廉洁一词的高度概括,我们现在讲的廉洁,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谋私利,清白为官。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这才是廉洁自律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4.
南宋诗人陆游《示子繘》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环顾左右,陆游的此句格言颇得今人青睐.“汝果欲为x,工夫在x外”,亦近时下之“时尚”.“做足包装”.前些时,在穗举行的“乐坛  相似文献   

5.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廉吏诗拾趣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以“廉明公正”著称的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入京诗》。他赴京就任监察御史时就抱定这样的主张:生活用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归劳动人民享用,当官的如若贪污受贿,那么就会使劳动人民遭受祸害;当官一定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纳寸礼。他说到做到,死后家无余资。杭州西湖岳庙里就有他的铸像,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他把清白留在了人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分明伤清白。”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检讨”诗。白居易曾在杭…  相似文献   

7.
杨璐瑶 《世纪桥》2012,(7):28-29
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相似文献   

8.
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梅  艾素萍 《世纪桥》2012,(11):21-22
在纷繁复杂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实践过程中,郭沫若基于自身的个性才情,提出“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让翻译和创造结合在了一起,翻译的痕迹几近消失,大大提高了译诗的可读性和审美性,成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德国诗人歌德,以一首小诗概括人生走向成熟与完美的经历:“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相似文献   

11.
要留清白在人间温玉川刘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渗透着诗人的满腔热血,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是诗人的人生写照。这位诗人就是明朝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于谦。少...  相似文献   

12.
智性透彻于生命──诗人杜运燮论余峥一杜运燮是著名“九叶诗派”中的闽籍归侨诗人,原籍福建省古田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杜运燮的诗创作跨越了现当代,以40年代和80年代为其前后高峰期。前期可以分为“西南联大时期”和“新加坡时期”两个阶段。“西南联大时期...  相似文献   

13.
礼惠  彭现 《新湘评论》2014,(23):61-62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将军虽然出身行伍却喜欢文墨。他的诗通俗易懂并自成一体,人称“丘八诗”,故冯玉祥便自称为“丘八诗人”。当年驻防徐州时,曾写过一首《植树诗》名噪一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15.
2002年,诗人臧克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谈到了当年《诗刊》创办时向毛泽东征稿的情形,但对那份致毛泽东的征诗函是谁起草的,老人却“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是自己用毛笔抄写到信纸上的。实际上,那封一下子打动了毛泽东的征诗函,是诗人徐迟起草的。而点燃他起草这封征诗函激情的,却是另一位诗人冯至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17.
李治国  王芳 《党风建设》2001,(10):29-29,27
唐代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名为《泾溪》的七律诗,诗中说:“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有倾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大意说,在湍急险恶的山溪中,人们过河总是小心谨慎,备加提防,一年到头没有听说有人落水或淹死。而在平流无石的平静水面中,却经常传来有人遇险的消息。杜荀鹤诗中描绘的情形,与那些顶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  相似文献   

18.
片石抵千金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为官清廉,有口皆碑。离任后的一天,他突然反省自己曾做过一件不能饶恕的愧心事,便作诗一首:“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相似文献   

19.
李国庆有首《诗的断想》,其中一节:“诗是孕育的子,诗是进飞的灵;诗是流动的血,诗是凝固的情。”也可以说触及诗之三昧。写诗容易,而要写出好诗就很难;我国号称诗歌大国,写诗的人历代何止千万,而真正成为诗人的却不是很多。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写诗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写诗的人多了,其中也许就会出现好诗,乃至出现好的诗人!而好诗多了,对于美化和提升民族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诗人与酒     
自古以来,诗人与酒便有着难解难分之缘。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并说李白“嗜酒见天真”。然而杜甫自己又何尚不是如此?“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他是把酒看作同饭一样重要的!说来令人心寒:公元770年,未满花甲的杜甫竟因饮酒过量而醉死了。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沉痛的一笔。这点,一些古代学者不忍心看到他们崇拜的“诗圣”就这样“饱死”,往往避而不谈,有的甚至加以否认,这完全不必要,正史所载杜甫“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被酒醉而死的伟大诗人,也许只杜甫一人,但在醉中发泄情感的诗人,却是相当普遍的。情为诗之根,诗为情之苗,诗是抒情言志的产物,诗人的情感世界相当丰富——否则就成不了诗人。酒中含酒精,喝多后大脑被酒精中毒曰:“醉”,这“醉”导致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我控制,不少清醒时自戒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