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中,虽然普遍首选GDP,但是传统的GDP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耗费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给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可以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绿色GDP实际测算有两种方法;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困难来自于观念和技术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绿色经济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我们提出绿色发展,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名义GDP,但是会增加绿色GDP。名义GDP的发明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大的发明,但是,到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绿色GDP了。  相似文献   

3.
绿色经济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我们提出绿色发展,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名义GDP,但是会增加绿色GDP。名义GDP的发明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大的发明,但是,到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绿色GDP了。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实行绿色GDP发展指标.然而在我国,绿色GDP核算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存在包括观念、技术、制度等方面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确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绿色GDP的环境资源核算,完善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以价值形态把国民经济全部活动的产出成果表述在一个极为简明的数字之中,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概括力.GDP的增长率被世界各国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国家政策效应的主要尺度,可以说,GDP是影响一国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核算指标.但若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们就不难发现GDP指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绿色经济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我们提出绿色发展,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名义GDP,但是会增加绿色GDP。名义GDP的发明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大的发明,但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经济指标——“绿色GDP”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 ,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 ,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指标来修正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这就是“绿色GDP”。文章从绿色GDP的提出原因、绿色GDP的基本构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使用评价、绿色GDP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几方面 ,阐述了我国发展一个整合环境与经济的新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并重新探讨了与此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8.
山西经济结构为重型结构,资源与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文章通过对山西绿色GDP核算的研究,提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树立绿色GDP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完善山西资源开发和环境损耗的经济补偿机制;以绿色GDP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将绿色GDP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中。  相似文献   

9.
尹卫国 《奋斗》2007,(2):59-60
去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引起社会巨大关注.日前该报告课题研究小组获得“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6,(1):14-14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容易高估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现在,国际上一种新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应运而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高低,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通用指标,也是我国考核政府官员政绩大小的核心指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并希望用绿色GDP来代替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我国中央政府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来,全国各地也开始研究并酝酿应用这种新的官员评判方法——绿色GDP核算体系,甚至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试行“绿色GDP”考核办法。可见,目前在我国逐渐用绿色GDP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对于在领导干部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绿色GDP2.0     
《理论导报》2015,(5):26-29
编者:今年初,环保部称,将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追捧与争议,期待和担忧,绿色GDP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可以预见,今后几年,绿色GDP考核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黑森州一个名叫弗雷阿姆特的小镇上,居民们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全球变暖问题。这个镇子约有4300名居民。其中,300人凑钱购买了4台8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它们矗立在镇子附近的山坡上,每台能发电1.8兆瓦。另有270户居民在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板,用于取暖、烧水。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导报》2012,(21):17-18
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积累改革经验、奠定制度基础、提供示范样本,必须着力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幸福GDP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澹然 《新湘评论》2004,(2):27-27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发展,如何衡量和测算发展,怎么追求和实现发展。自然成为经济学家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的历史轨迹,这一轨迹概括起来就是从GDP到绿色GDP再到人文GDP。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7,(2):32-32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如今的80%-90%以上。一方面,知识的价值日益凸现;另一方面,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有专家考证,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农业经济时代,一个人7-14岁时在宗教寺院和私人学堂里接受教育就够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一般从6-22岁接受正规教育,基本上也够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习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只有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才能培养成完善的人,才不会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当今社会,谁掌握了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城市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中国制造业中许多行业的发展是以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形式介入全球生产体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因此,中国的贸易增长具有典型的全球价值链的特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中国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叶学平 《学习月刊》2012,(12):19-20
一、关于制度演化研究的范式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现代经济科学的研究范式是一般均衡理论,主要研究在假定效用最大化的前提要求下竞争性均衡的存在及其效率的特性。20世纪90年代初,几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数学大师,对经济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即经济可以看作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Fang Fukang and M.Sanglier)。因此,经济研究应该从一般均衡范式转向动态、演化的范式。制度研究也是一样。从演化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20.
杨凤娟 《奋斗》2006,(7):20-21
“教育产业”的提出在我国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背景是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务院1992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1998年至2000年曾出现两次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大辩论,并且出现了几种观点:教育可以产业化但并不主张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教育可以是产业,但反对产业化;教育是产业。应当实现产业化;教育不是产业。笔者认为教育是产业,但是,我国教育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