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理论对于公益诉讼的内涵缺乏准确、明晰的界定,从而导致这一概念在运用时存在大量无谓的争执与分歧,其根源在于对基础性概念--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解.由此,公益诉讼界定应转变思路.具体而言,应在公益纠纷基础上看待作为一种利益衡量机制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2.
人们认为,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为使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清楚区别开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体现公益诉讼特点的程序制度,我们应当从严界定公益诉讼的概念。为更好地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应当赋予公民和有关社会团体为维护公益提起诉讼的权利,并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公益诉讼只能维护体现在法律规则中的公共利益,我们不应当期待公益诉讼发挥政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益诉讼意在解决行政相对人如何进行保护公共利益的活动,那么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关键.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是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个完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一部分.行政公益诉讼在主体资格、举证责任分配、听证程序以及内外保障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应当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构建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有关组织或者机关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已经侵害了公共利益或者对公共利益有现实侵害可能的,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行政权的行使极其容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补救。可是,在没有特定利害关系人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时,现行机制却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来加以维护,从而导致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应当阐明行政公益诉讼有关概念、提起诉讼主体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并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其不当使用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极大的侵害。而现有的民事诉讼制度又不能对受损的公共利益提供救济,因此有必要构建知识产权公益诉讼制度,文章论证了构建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原告资格、诉前禁令、诉讼费用等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6.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劳动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对于目前众多公司、企业日益严重既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弱势群体劳动者依法维权显得苍白无力.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来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在中国已经探索了将近10年,它产生于热心于公益保护事业的公民原告和新闻传媒之间的互动.一些公民个人,出于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以原告的身份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和政策提起诉讼.媒体称这些挑战强大的公共机构的原告为唐吉珂德式的斗士或者维权英雄,称他们力图促进公共利益的诉讼活动为公益诉讼.媒体对报道各种“公益诉讼”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公益诉讼”这个词汇的普及作了最好的宣传.可以说,公益诉讼在一开始就不是法律界精英的创造物,是公民和记者在塑造着公益诉讼的形象,公益诉讼在大众的争论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民众对公益诉讼最朴素的认知来自不断被宣传的公益诉讼事件.据调查显示,尽管表示知道公益诉讼含义的被访者只有21.5%,但是47.0%的受访者认可公益诉讼是为“大家”打官司,有67.6%的被访者表示,应该奖励提起公益诉讼人.在知道公益诉讼的含义的人群中,有67.3%的被访者表示,是通过媒体宣传知道公益诉讼的;其中,广州此类人群比例高达90.9%,北京和上海的比例分别为40.2%和55.6%.①……  相似文献   

8.
当公益诉讼的客体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法行为时,所提起的公益诉讼类型则为行政公益诉讼.在当代中国,行政主体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具有的职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权力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然而现实情况是,行政主体不仅没有切实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反而成为了公共利益的最大侵害者,行政公益诉讼的设立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根本性标志在于非排他性和使用与消费的共同性。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其本质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开放性是公益诉讼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是其理论发展与制度建构的基石,行政公益诉讼本质上,是对公民共同交往行为中公共意志的救济与维护,因此,对公共利益的捍卫便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建构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属,也即理论基础之所在.同时,厘定公共利益之根本地位对行政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具有极大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直接目的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违法行为要件与公益损害要件应有机衔接,如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职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检察机关就依据相关行政法律规范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检察公益诉讼“等”外领域探索空间比较广阔,但基于遵循权力谦抑原则,只有在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职导致公共利益受到较严重侵害或存在现实紧迫的重大危险,才存在启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纠纷.民事公益诉讼作为针对危害社会公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措施,已日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基于目前我国立法层面有关民事公益诉讼规范的欠缺,从可诉范围、立法模式、体例、具体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出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民事公益诉讼的公共利益界定、概念、特征等问题,理性分析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及固有局限,分析民事公益诉讼在外国的情况以及在我国的演进,提出在我国实施民事公益诉讼是必然趋势但同时要做到循序渐进,表明构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具体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公益诉讼是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它不要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内涵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的分配、诉讼费用的分担、建立原告奖励制度、发展环保团体和防止诉讼滥用。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益诉讼是一类特殊的行政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原告适格、费用负担等方面都与通常的行政诉讼不同。行政公益诉讼有利于加强国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国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匡目前法院的地位不高、法官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当控制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原告主体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制,影响了民事诉讼制度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作用.2011年的《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首次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并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有所突破,但此规定过于模糊,且特公民个人这一重要主体摒除在公益诉讼主体之外,不利于公益诉讼的运行.因此,采用诉的利益作为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厘清当事人适格的范围,确立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多元化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将更加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7.
民事公益诉讼的提出是当前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大量涌现却得不到适当解决的情势所需.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立法者基于其客观需要和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预先设定的理想目标.它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由此论及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则、管辖、原告资格认定、诉讼受案范围、证明责任分担、诉讼费用等内容,目的是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劳动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对于目前众多公司、企业日益严重既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弱势群体劳动者依法维权显得苍白无力。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来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民事公益诉讼在美国得以完善。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消费者权益侵害、环境污染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害案件。不可否认民事公益诉讼对于切实保护公共利益,完善民事权利救济途径、促进法治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维护公民诉权、保障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史,分析构建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从立法、主体、受案范围等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损害公共利益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最为有效的诉讼救济手段在我国还未完全建立。2012年民诉法增加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上升到了新的起点,然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和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亟需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