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2.
成见     
山世仆 《党政论坛》2011,(10):20-20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3.
齐景公让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国内到处能听到诽谤他的话,景公就召回晏子欲罢免其职务。晏子请求说:“再让我去三年,一定誉满全国。”景公就同意了。三年后,果然全国称颂,景公高兴地再次召回并欲奖赏,晏子却不接受。  相似文献   

4.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5.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  相似文献   

6.
汉朝刘向《说苑·臣术》中说了春秋时代齐国的一件事:高缭在晏子手下任职三年,一天,晏子突然把他解职了。晏子身边的人都不解地问他:“高缭待奉您已三年之久,不但没有晋官封爵,反而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晏子严肃地说:“我是个浅薄无能的  相似文献   

7.
岑燮钧 《各界》2011,(3):47-49
晏子与孔子是有点过节的。本来,孔子在齐国做访问学者时,与齐景公有多次交往,并且给景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景公打算把泥豁田封给孔子。可是,晏子却劝阻了景公,说儒者是一群说得天花乱坠却不懂实务的人,那一套周朝的礼乐制度早已过时,不适合齐国,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收入     
关心孔子的人,未必关注钱包;关心钱包的人,未必关注孔子.有朋友突然想到孔子的钱包,我觉得很有趣. 孔子一生,主张富民.他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又认为"薄赋敛则民富",但孔子的富民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他曾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鲁国如此,当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大多如此.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  相似文献   

10.
讳疾忌医     
王慧  暨佩娟 《党政论坛》2013,(12):32-32
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他肤色反常,就说:“你有外伤,需要赶快用药。”桓公摆摆手说:“伤不起啊伤不起,现在药价太高。”过了几天,扁鹊又去拜见桓公,发现他的病情已经加重,就对他说:“不能再耽搁了,你需要立刻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6,(8)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xi,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  相似文献   

12.
据《史记》记载,子羽第一次 拜见孔子时,孔子见其貌不 扬,便觉得长相丑的人不会有才气,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漠,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此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究其原因,都是“第一印象”惹的祸。第一印象,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先入为主”,直接影响着对人的认知。第一印象好,就乐意与之接近、沟通,甚至“一见如故”;第一印象不好,就会变得冷淡,看不顺眼,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偏执的,也是轻易拂之不去的。孔子之所以“冷漠”子羽…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14.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有一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驮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16.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但现实生活中,往往眼见未必为实。有关圣人孔子的一则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9.
于丹 《党政论坛》2011,(14):52-52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春秋》上有故事说,在晏予出使鲁国的时候,齐景公兴起大台之役。岁暮天寒,工程不止。服苦役的百姓,叫苦不迭,纷纷议论说:若是晏子归来,便好了。晏子终于归来,向景公复命后,乃以歌讽谏:“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君王也)靡散(作践也)我,若之何!’”歌罢而叹,泪流满面。景公心中明白,连忙说:“先生一定是为大台之役吧,我马上停止,也就是了。”晏子拜谢,然后出而直奔工地,拿起木棍抽打那些消极怠工的人,说:“我们小百姓都有遮风避雨的住房,君王要修个台子还不尽快完成,你们想怎样呢?”百姓们怨恨地说:“晏子原是帮助君王作恶的啊!”正在这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