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11,(14):15-15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09,(24):26-27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  相似文献   

4.
甘草 《各界》2013,(6):6-8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以“三史六书”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三卷书”先生,  相似文献   

5.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2):1-1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8.
蔡娟 《理论探索》2006,4(1):132-134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蕴涵着崇高的人生境界。这主要是:搞好地方自治,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崇高的政治境界;扶持弱势群体,体恤穷苦民众,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境界;淡泊功名利禄,乐于无私奉献,体现了可贵的思想境界。他为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所做的思考和实践,今天仍使人感到亲切而有启发性,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9.
卢风 《理论视野》2011,(10):41-43
人之为人在于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不为,无所不为的人常被斥为禽兽。有所不为,即能够做某些事,但不屑于做或耻于做。道德所规定的"应该"和"不应该"就指示我们在能够做的范围做出选择。在民风淳朴的时候,很少人不做应该做的事情,如孝敬父母,或做不应该做的事,如坑蒙拐骗,杀人越货。在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则会有较多的人  相似文献   

10.
张长拴 《求知》2008,(12):21-22
在推进企业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新的伟大工程中.企业组工干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想成为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合格的组工干部.就必须追求党性至上的思想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公道至上的道德境界.就必须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最佳的状态、一个高尚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于丹 《党政论坛》2009,(2):28-28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做的事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诠释态度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一个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场,他看到很多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在搬石料,但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就问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陈晓利  张玲 《理论导刊》2020,(5):112-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更加艰巨的执政考验,作为党员队伍中"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修养官德,从思想底色、理想信念以及从政能力上下功夫,在解决自身与物、与人、与事三个维度的关系中不断提升领导境界。对物,领导干部应该依次超越"人役于物"和"取物有道"的境界,达到"超于物外"的境界;对人,不以情感差序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摈弃"情感优先",崇尚"以民为先",拒斥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对事,摈弃"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追求充满创新精神的"合法为、积极为"境界。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旅游审美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与外在景观交互作用所引发的体验,因不同旅游者主体通过旅游的"觉解"而构建的意义世界不同,形成不同的旅游境界。儒释道的旅游境界说虽然不同,但表现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山水意识、澄怀体道、天人合一以及死生意识等特征。现代人旅游也有不同的境界,从快乐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为快乐之旅、愉悦之旅以及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15.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单连春 《理论探讨》2006,1(6):60-62
人生境界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在本质上乃是人的精神境界。它内化于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实践关系。因此,无论主体何种层次境界,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的实践产物,也必然通过主体的实践形态显现出来。因而通过人的实践形态,我们可以对主体人生境界的水平与境域有个一般性的认知与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递了一份 辞职书。这事不大。中国那么 大,每天发生的事比这重要得多了。 但一个先进党支部的书记,“一向干得不错”,获得过多项工作的先进,现在一不是因为超龄,二不是因为引咎,三不是因为另谋出路,却几经考虑,要求辞职,其原因就值得推究。 原因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干了太多欺上瞒下的事”,而这些事又非他所愿。他本来是想做一个好官,为乡亲们办点实事的。但是环境与形势却迫使他违心地做了许多乡亲们不满意、不高兴,自己也问心有愧的事: 前几年,粮食还没收,“上面”就把产量“估计”好了。凭…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即是一种伦理精神,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很难的事。因为有许多人总是或高或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要么心太高,误以为自己能一下做好几件大事;要么心太低,由于自卑作怪而误以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这都是导致人生挫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学会冷静地评价自己,发掘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有  相似文献   

20.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4):1-1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