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是有颜色的,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是不同的身份。反过来,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对应。身份色彩体现的纲常伦理、尊卑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儒家们所热心制定和维护的礼法。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世界各民族对颜色词的运用也多寡不一,分类各异。因此,颜色词的翻译经常使译者感到困惑、不解。就六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胡克春 《学理论》2012,(3):38-39
遗弃罪是我国刑法中重要的一个罪名。关于其主体的相关问题,具体来说,其主体是身份犯,还是非身份犯,各学者有各自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理论。在阐述和分析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对于遗弃罪主体是否是身份犯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人生活在社会中,有着多种身份和角色,必然要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与之相对应就应该坚持不同的利益原则。经济生活中要坚持等价交换,集体生活中要坚持集体主义,私人生活中要做到互利互惠,公共生活中要热心于公益慈善。总之,不同的领域应当倡行不同的利益原则,如此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铁风 《瞭望》1985,(47)
沈阳市最近召开了一次厂长负责制理论讨论会。参加会的有八十多名厂长、厂党委书记、厂工会主席和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专家、教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了厂长的代表身份问题。主要观点有五种:一是认为厂长只代表企业,是一重身份;二是认为厂长既代表国家又代表企业,是双重身份;三是认为厂长只代表国家,是一重身份;四是认为厂长既代表国家,又代表企业,还代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体制精英的半官僚化与村庄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选举是多方共同参与的政治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体制精英因为拥有比普通村民更多的资源而居于主导地位,且由于其身份的半官僚化而结成利益联盟,从而使选举呈现出更为浓厚的精英控制色彩.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经过四次转变,形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公民身份理论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实现公民身份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本文在梳理中国公民身份形成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本土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其中,尊重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原则,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则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条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为背景,对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公共政策身份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将我国不同时期的公共政策身份区分为伦理身份、计划身份与团体身份。我国公共政策身份的显性化,主要是源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过于诉诸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并提供一条破除公共政策的强身份障碍可供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受体"研究,是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者"的角度来回顾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话语色彩和审美效应。这种以接受者为第一本位的研究策略,既具有文艺理论本身"活"的灵魂的特点,也坚持了"还原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按照接受主体身份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适应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它们分别是:知识分子主体时期的"政治功利论"、政治领袖主体时期的"制度范畴论"和"复调"主体时期的"多极圆融论"。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弟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特点。农民工子弟的人际交往空间较小,主要停留在家庭成员和相邻的同学之间;他们的这种交往状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有其区别于城市孩子的显著特点。农民工子弟之间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而且这种身份认同是与其文化和地位相对应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周茂玉 《理论探索》2008,(1):157-160
我国刑法修正案第7条对1997年刑法第163条"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进行的修正,在弥补以往刑法规定不足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不够科学准确,犯罪主体与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上不太协调,对"其他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较为规范的界定,对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不同身份者之间共犯关系界定不准确.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该罪的罪名确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受贿罪".合理界定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和工作人员等概念,在不同身份者之间成立共犯关系的场合,应区分具体情况来对待.  相似文献   

13.
儿童智力的发展,实际是儿童各种能力综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与氛围始终参与渗透,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我们通常将目光集中在智力或感情方面,而忽略了氛围,其实,在智力、情感、氛围三者之间,氛围是根,情感是枝干,智力仅是花果。氛围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创造的气氛,氛围是光、色彩、音响的组合。大自然以其光、色彩、音响有规律的变化,组合成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氛围。人类也以生命本身的光芒、色彩、声音组合成不同群体的氛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氛围,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近年来西方“炒作”的一个话题,但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西方某些人热议“中国模式”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或者是把它看作是对西方模式的威胁,或者是要求中国承担起与其发展中国家身份不相符的国际责任.对此,我们要头脑清醒,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5.
2016年,特朗普出现重塑共和党。2018年中期选举,桑德斯和激进派崛起让民主党陷入路线之争。学界对前者多有研究,但关注后者较少。系统比较分析自由派、进步派、激进派等民主党不同派系政治主张发现,在经济议题上,激进派最大特征是主张强力打击资本、国家积极介入改造市场缺陷,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社会议题上,激进派推动身份政治和非法移民取代堕胎、控枪等传统议题成为美国政治焦点。短期内,激进派经济主张将在反全球化上助力特朗普,社会主张则会加大两党冲突。长期看,激进派与传统民主党分歧过大,不利于民主党2020年大选,甚至可能造成结构性分裂。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运动正在促使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发生着身份上的转变,然而最先发生身份转变的农民工却面临两难的尴尬境遇,这既有制度的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原因,要保证农民身份顺利转变,就必须考虑到后一点。尽管学界对农民身份归宿的探讨主要集中为不同载体上的职业农民,但由于受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以及农民自身趋利因素的影响,单一的职业农民并不能定格农民的身份归宿,而必须兼顾其原有的政治身份。因此,城镇化运动之下的农民身份最终会呈现为包括市民、传统农民、保留"农民"政治身份的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等多样性的选择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特朗普出现重塑共和党。2018年中期选举,桑德斯和激进派崛起让民主党陷入路线之争。学界对前者多有研究,但关注后者较少。系统比较分析自由派、进步派、激进派等民主党不同派系政治主张发现,在经济议题上,激进派最大特征是主张强力打击资本、国家积极介入改造市场缺陷,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社会议题上,激进派推动身份政治和非法移民取代堕胎、控枪等传统议题成为美国政治焦点。短期内,激进派经济主张将在反全球化上助力特朗普,社会主张则会加大两党冲突。长期看,激进派与传统民主党分歧过大,不利于民主党2020年大选,甚至可能造成结构性分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logit模型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户籍"农业-非农业"的城乡身份和现户籍"本地-外来"的区域身份对其身份认同存在显著不同的影响,以获得当地住房为代表的经济融入水平有助于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实现。除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外,流动人口的家庭团聚也是影响其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使用倾向值匹配法消除样本选择性之后,家庭团聚对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净效应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和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公共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乡村混混介入就是乡村社会灰色化,乡村社会灰色化就是乡村混混或者混混式的行动捣鬼的结果。在对乡村混混作了学术梳理后,通过个案分析表明,乡村混混与乡村社会灰色化并不存在必然对应的关系。重新认识了原子化村民的行动逻辑,并且试图用"小戚族"的概念详细解释有乡村混混介入村庄纠纷事件的处理逻辑,从而指出可能存在乡村混混的"身份"与"角色"之不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甄月桥  钟承志 《学理论》2011,(25):65-67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知上,一方面表现出对融入城市的期盼;另一方面,出现自我对身份认知迷茫、困惑,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认知失调及行为的选择性差异。其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也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个体对身份认知的不同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