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是有颜色的,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是不同的身份。反过来,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对应。身份色彩体现的纲常伦理、尊卑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儒家们所热心制定和维护的礼法。  相似文献   

2.
黄义英 《学理论》2010,(15):128-130
建立在等级结构基础上的社会也可以出现和谐局面,但这种局面必然因为其自身社会矛盾的不断生成而遭破坏。等级结构虽然包含"定纷止争"的目的,但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社会矛盾的生成,等级结构所造成的矛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不亚于它所能解决的矛盾。在等级社会,亲与贵、亲与贤、富与贵等之间的矛盾,以及上与下、成与败、贤与愚等之间的矛盾都带有政治斗争的性质,而两极分化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科技发端较早,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以及约束使用科技的主角(即工匠)的行为,便形成了与工匠职业相关的伦理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整顿规范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责任.同时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因此,进行中国工匠伦理的研究,有利于当代技术伦理的研究,也有利于工程师等职业伦理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制度创举,它有效地摆脱了以血统和出身作为选官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使人才选拔制度走上了公平、标准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特定时代的发展需要。虽然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弊端丛生,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名。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学价值在古代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受这一价值观影响,中国古代小说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形象伦理道德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纯 《学理论》2014,(2):151-152
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曾在生产和生活上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演变,女性地位呈现出高低起伏状态,并最终丧失独立社会地位。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历史社会中,女性行为规范及其活动范围,更是被给予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其地位危在旦夕。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才渐渐被解放。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林 《学理论》2015,(6):22-23
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夏商周至元明清2000余年的绵延与跌宕,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深厚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在中国哲学的论述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带有浓厚的生态哲学意味。这些论述和思想,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宝库。对古代生态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杨恒达  刘颖 《理论视野》2008,(11):55-57
一、关于为官准则中国历史上的腐败和反腐败斗争十分复杂,统治阶级倡导廉政,也往往出于很复杂的政治目的。不过,为了使政权具有稳固的基础,统治者都需要一批忠实于他的臣子与稳定的民心。儒家的为官、为政、为人的思想,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黄馨漫 《学理论》2012,(3):99-100
在封建皇权制度占统治地位、极其讲究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古代中国社会,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是较少提及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思想家走在时代前沿,在与其他思想家或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斗争中发展出自己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春秋时期墨子"尚贤"的思想、南北朝时期王符关于"贤者"的概念,后来的明清时期唐甄的"民无贵贱"的思想等,都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5)
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接受着时间的洗涤与激荡。人们以古为鉴,在对古代公共关系的批判性运用中探寻公共关系的真谛,同时,传统的公关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不断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归纳出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运用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李怀国 《理论探讨》2002,25(4):90-92
传统观点认为古代东方是奴隶制社会缺乏足够的史实根据。埃及、印度和中国是古代东方的代表 ,其特征与古代西方的希腊、罗马截然不同 :土地制度为国有 ,并非私有 ;社会基础是村社 ,并非私人农庄 ;社会生产的主体是村社农民 ,并非奴隶 ;统治者对农民采取的是非奴隶制性质的剥削 ,所以古代东方是非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英汉语基本颜色词汇在民族心理和社会属性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经济;它不仅包含一般市场经济伦理精神,还蕴涵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和道德理想;以最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过程中需要汲取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可以说,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青年研究》2021,(1):84-93
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残障大学生的身份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残障大学生对自身的残障身份具有复杂的体验,主要体现为"不完全接纳的"残障身份认同、"无归属的"残障身份处境、"去残障身份化的"日常举动以及"情境依赖的"残障身份意识等;这些体验受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这有助于相关机构和人员更为深入地了解残障大学生这一群体,为践行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虹 《学理论》2012,(31):152-153
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就是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从《与元九书》可以看出,白居易继承了儒家文艺观,主张诗歌创作要补察时政,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白居易的文艺观不仅对其本人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张筱璇 《学理论》2013,(11):188-190
游戏是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活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游戏在中国通常被视作"不务正业"而不被人们所关注,而妇女游戏则由于几千年来妇女所处的地位而更鲜有探讨。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游戏条件、游戏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促使游戏方式和游戏风格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万起发 《学理论》2012,(11):44-45
市场经济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换制度,它需要一定的伦理道德对其作精神性的支撑。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内化为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表现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功能和限制功能。儒家伦理强调"道德至上",侧重于对逐利的限制,而对人的激励性不足,因而相悖于市场经济伦理。鉴于儒家伦理在其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对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是消解这一悖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以法律制度反贪防腐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制反贪防腐的基本思想,其一是通过立法用以防腐惩贪;其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得以拒腐防贪。另一方面是法制反贪防腐的基本实践历程,它大约经历了隋唐前立法治贪逐步兴起和唐宋后以法治贪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