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限制和废除死刑是我国当前刑法的发展趋势。对于职务犯罪来说,可以利用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的设置以及量刑、自首与立功、追诉时效、死缓制度、刑罚执行等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2.
姚烨君 《学习月刊》2010,(22):33-34
一、我国古代军事犯罪死刑适用的特殊制度 (一)特殊程序制度 1、战国时在军法中的广泛适用“缘坐从死”制度  相似文献   

3.
纪录 《廉政瞭望》2006,(12):15-15
近年来,关于对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是否适用死刑的问题,议论争论持续不断。了解一下贪官适用死刑的存废之争的有关观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今后我国法律走向,清醒看待死刑对反腐败的作用,正确理解近几年对贪官个案的定刑尺度,是非常有益的。主张对贪官免除死刑的理由:1.废除死刑是  相似文献   

4.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理论上和立法上的热点。本文从从死刑的概念、基本特征方面论述了死刑的基础理论,并通过保留死刑、限制死刑、方面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予以介绍。进而,提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的今天,文化中介组织是保证文化产业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持系统。当前,既要明确我国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又要厘清体制转型中的我国文化中介组织发展现状,更要找准我国发展与完善文化中介组织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沈安琪 《唯实》2011,(5):77-80
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体现了我国限制死刑的立法趋势。死刑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手段,在价值论上主要体现为效益性、公正性、非人道性。我国目前废除死刑还不可能,但限制死刑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限制死刑不仅可以从司法实践上进行控制,更可以建立完善的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7.
关于依法行政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中  钟春莲 《求实》2002,(7):48-49
我国依法行政状况正逐步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是在立法方面和执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途径 :一是解决观念层面问题 ,提高法律素质 ;二是加强行政立法 ,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的创制 ;三是加强权力制衡机制 ,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 ;四是强化责任意识 ,实行责任行政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应遵循公正、功利与人道三大原则。死刑是起源最早的刑种,在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一直占据着刑罚体系的主导地位。死刑制度走向历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死刑,保留或是废除,限制或是扩张,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我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限制与减少死刑已受到立法和司法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对一些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必须明确,即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化的道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不改”与“改”的统一;在改革的方法上,必须把顶层设计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努力实现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发展;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法理上将抢劫罪区分为基本类型的抢劫罪、结果加重类型的抢劫罪与情节加重类型的抢劫罪,这种划分符合我国刑法关于抢劫罪死刑设置的原意,且更有利于运用加重构成理论以及其未遂形态来限制死刑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死刑必须严格遵守死刑程序用尽原则。在对抢劫罪进行死刑司法控制时,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对象等,同时必须考虑其是否存在酌定量刑情节,通过刑事和解结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而且还可以起到限制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川  解永照 《学习论坛》2005,21(10):73-75
人道和报应的死刑观对死刑的存废各执一词,代表的是两种应然的观点,与现实存在偏差。功利主义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点,它广义上涵盖了人道和报应,是一种贴近现实的比较完整的死刑考察方法。功利主义从犯罪预防和社会影响两方面来考察死刑的利和弊,认为死刑是一种必要的恶,应予以留存,但仅限于必要的程度,而不能作为滥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王志亮 《学习论坛》2010,26(5):67-7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的作用和存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我国法学界给予了充分关注,由诸多因素所决定,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我国应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愤与量刑特别是死刑量刑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司法实践的社会认同度。科学把握民愤与酌定量刑情节以及法定量刑情节的关系,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何显兵 《学习论坛》2009,25(5):70-74
我国死刑废除论存在相当的理论困境,无论从报应、功利还是刑罚人道化的角度,都不能成功地论证死刑废除论的合理性,以国际文明的发展潮流来论证死刑应当废除更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更新观念,用活软件,努力实现现代图书馆服务管理跨越式发展;瞄准需求,抓住重点,扎实推进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思维,主动参与,确保新馆建设较好地满足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快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应用步伐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涂小雨 《学习论坛》2007,23(6):15-17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伦理学发展关键在于建构新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文章以“反思”为起点,就中国伦理学研究进行几点思考:以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人作为伦理研究的出发点;以中西方传统文化作为理论资源;以构建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相统一的新理论体系为原则;以促进形成讲公平、合理、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为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监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要"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对此,从这种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和作用、对策和思路等三方面进行思考,必须准确回答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思考社会监督的主客体,解决的是谁来监督和监督谁的问题,即社会监督的主体是社会,而政党、国家(政府)则是社会监督的客体;二是思考社会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回答的是为什么监督的问题,相对于政党和国家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是外部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多数人的监督,更是直接监督和积极监督,人民群众是开展监督的"依靠力量";三是在思考社会监督的对策和思路中,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