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护国家安全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也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所需关注的首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响台湾问题的内外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执政后,台湾分裂势力更加肆元忌惮地推行“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活动,并试图以“宪改”方式谋求“台湾法理独立”,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14日,众所翘盼的《反分裂国家法》终于由全国人大胜利完成立法程序。这部法律以宪法为依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这个主题,充分体现祖国大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台湾当局陷入内外交困的一年。年内,祖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并积极务实、灵活主动地推动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谐世界”的外交新思维开展全方位对外关系,不仅极大地缓和了两岸关系的紧张,而且有效地营造了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国际大环境。在这一大背景下,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寻求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各种“台独”分裂活动不仅在国际社会全面受挫,也受到岛内在野力量和广大民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与牵制,“台独外交”陷入更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1995年6月7日至12日,李登辉到美国活动,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危险的一步,严重威胁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岸关系,大陆被迫发动了“文批台独,武制分裂”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两反斗争”已经过去10年余.但是它对两岸关系继续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尤其是在“台独”已经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情况下,“两反斗争”则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同发 《台湾研究》2001,(3):52-55,63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已然成为海峡两  相似文献   

6.
李登辉上台之初.蒋经国留给台湾社会的是追求国家统一、开放两岸探亲、开启政治改革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下台后,留给台湾社会的是“两国论”、民进党上台、“台独”活动猖獗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是指李登辉当政时期以分裂为指向的意识形态和内外政策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美国与台独:历史的评说邵建东*台独,“台湾独立运动”之简称,是特指以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以争取所谓“独立建国”为目标的一切政治主张和活动。自其产生至今已有整整五十年历史了,已经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统一主旋律中一股不和谐的刺耳杂音,并给台...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依附“台湾前途自决论”分裂理念的“公投修法”成为民进党攫取“台独”政治资本的重要手段。既有的“台独领土公投”的实证研究,从“实然”实践层面指出国际领土公投案例台湾不可参照性,较少涉猎“应然”原因层面“领土自决论”的探析。本文从国家领土权视角提出人民是国家领土权的元管辖主体,每个人民平等享有本国家整体领土范围内的土地和资源开采使用以及迁徙流动等权利,涉及领土分离的公投应当由本国全体人民决定。分别与加泰罗尼亚和苏格兰公投对比,认为缺乏中央政府的国家领土权授权,台湾地区擅自进行“领土公投”是“违宪”“不合法”的,中央政府应当基于国家领土权加强台湾地区人民国家领土认同,实现两岸人民“反独促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刘红 《台湾研究》2005,(3):31-38
在台美关系中,军事关系处于特殊的地位,军事关系中军售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对台问题上,政治上美国能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急独”,在军事上更多的则表现对“台独”的纵容,一再对“台独”屡屡发出错误的信号。如果说政治上限制“急独”主要表现为“政治表态层面”的话,那么在军事上纵容“台独”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军售和直接的行动。因此,美国限制“急独”固然对台湾当局有一定约束力,  相似文献   

10.
未来两年两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是海峡两岸内部因素与美国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三方互动而演进的。由于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的政策方向,而且正向“法理台独”的极限挑战,因此,“台独”的挑战与反对、遏制“台独”的斗争,成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主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阃,随着台湾2004年3月选举的日益临近,在政绩太差、“国亲合”和“连宋配”成局导致选情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陈水扁当局明目张胆地将“台独”主张转变为“外交政策”并公然推上台面,企图借“外交”上的突破转移岛内民众的视线,稳住基本票源,拉抬声势。台湾当局在“台独”道路上的恣意妄  相似文献   

12.
“台独”分子炮制种种谬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台独”话语体系,通过不断推广和强化这套理念,掌握了岛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对岛内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民进党虽然始终不放弃“台独”主张,但随着“台独”话语权的强弱而不断调整两岸论述;国民党在“台独”话语权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进行“本土化”论述。“台独”话语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力形态,对公共权力的运行产生强力的制约作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民主秩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的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趋于越来越复杂的同时继续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面在祖国大陆推动和台湾社会各界配合下,两岸交流成就非凡,实现两岸“三通”成为两岸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由于陈水扁提出“2004.年3月进行防卫性公投”、“2006年12月完成台独制宪”、“2008年5月实  相似文献   

14.
在特别选定的2月28日,陈水扁出于一贯的政治权谋和“台独”妄想,不顾岛内与两岸大部分民众的反对,悍然宣布“终止”所谓“国统会”的运作,以及所谓“国家统一纲领”的适用,试图为“法理台独”制造条件。面对这一挑战台海现状的小动作,祖国大陆反应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肩负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神圣职责的人民解放军也展现了有能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是岛内“台独”活动极为猖獗的一年,也是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四处进行“台独”挑衅的一年。一年来,台湾当局加快推进“台独路线图”的步伐,严重破坏了台湾海峡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独”分裂势力的种种“台独”冒险挑衅动作,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也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台湾当局“台独”冒险的警惕和普遍反对,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初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台海形势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性因素在增长,总体看,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在大陆,发展态势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有利。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并不甘心,随着岛内政治局势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2007年底第七届“立法院”的选举与2008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临近,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召开,台湾岛内以“法理台独”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台独”活动也将愈猖狂,“台独”活动在未来两年内铤而走险可能性不小。  相似文献   

17.
美国霸权均势政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为了防范中国发展成为“新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美国不断调整了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力图凭借其超强实力,在两岸之间推行霸权均势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此目的的驱使下,美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或明或暗地继续支持“台独”势力大搞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维持两岸“分而治之”的现状,试图在美国与两岸的关系中达到谋取最大主动权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月9日,民进党历经半年多、9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讨论形成了“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这是该党现阶段两岸政策调整的集中体现。民进党虽然主张开放面对大陆,但仍抱持“台独”立场,对两岸交流“阻挠多开放少、防范多善意少、对抗多合作少”。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民进党自身结构性问题、美国对台两手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下,民进党两岸政策仍会继续调整,较可能的方向是走一条既不同于陈水扁也不同于马英九的“务实台独”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