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解真实原则质疑——从程序保障看调解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这是调解进行的前提条件。从此规定出发,学者们归纳出调解的真实原则。该原则要求调解必须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前提下,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要求法院查明当事人双方争议的基本法律关系,只有首先弄清案件事实,达到真实,才能抓住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调解工作,进而促使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地达成并履行调解协议。如果事实不清,责任不明,只能成为“和稀泥”式的调解,既不利于纠纷的正确、及时解决,也不利于提高法院的办案质量。”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梁晓艳 《法制与社会》2010,(24):120-121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原则是该制度适当、有效运行的基础。本文具体分析了调解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法院调解的核心和基础,法院调解要在自愿的基础上贯彻合法原则及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只有全面掌握调解的指导性原则才能保证调解立法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被西方誉为“东方经验”之美称。我国的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首先是一种民事调解,只存在于民事诉讼活动中,其次,法院调解相对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及仲裁程序中的调解等来说,法院调解是一种诉讼中的调解。  相似文献   

4.
一、民事调解案件应纳入检察监督范围所谓民事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但当前民事调解制度也存在不足:一是现行调解制度缺乏法官与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的程序规范;二是对自愿、合法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严格的界定。而由于这种程序规范和实体标准的缺失,当事人在签收调解书后反悔,从而不断申诉的现象常常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家强 《中国司法》2001,(10):52-54
一、删除《民事诉讼法》第85条“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的规定笔者认为,“事实清楚、分清是非”是作出公正判决的前提,而不应作为法院调解的前置条件。因为:(1)调解和判决是法院审结民事案件的两种基本方式。确认、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作出公正判决,不仅需要而且必须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而法院调解则是以权利人放弃部分权利来实现的。既然经过了庭审调查甚至法庭辩论,事实已经查清,责任划分已经明确,那么就应及时适用实体法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作出保护合法权益、制裁违法行为的公正判决,而不…  相似文献   

6.
李戬 《陕西检察》2000,(5):37-37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民事、经济案件的一种方法和形式,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如果在人民法院庭审组织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分清是非,依法调解,可以使当事人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从而服判息诉,取得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尚洪立 《山东审判》2006,22(4):13-15
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使其就民事争议自愿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在我国,调解经历了从民事审判“十六字”方针的“调解为主”到《民事诉讼法(试行)》中“着重调解”再到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自愿、合法调解”  相似文献   

8.
李浩 《法学研究》2011,(4):120-135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障司法调解的公正性。这一原则当下正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质疑。我国是以法院为中心规定诉讼调解制度的,法院调解并非诉讼上的和解。调解在性质上仍然是法院的审判行为,调解与判决一样都是完成民事诉讼法所规定任务的手段,加之当事人期待接近裁判的调解结果以及调审合一的程序模式、法院调解的经验教训,这一原则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法院立案调解、对事实存疑案件调解所取得的成功,均不能成为否定该原则的理由。除非将法院调解置换为诉讼上和解,否则继续保留这一原则就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SOMESPECWICPROBLEMSONNORMALIZINGCOURTMEDIATION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发展过程中,作为民事审判工作成功经验的法院调解经历了“调解为主”到“着重调解”又到“自愿合法下进行调解”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法院在调解上的职权主义逐步弱化,调解的自主权逐步回归当事人,这样的完善更符合作为纠纷解决方式之一的调解的本质特征。因为调解本质上是当事人基于处分权主义,经由第三方的劝导在纠纷权益处置和补偿办法上所达成的认同,具有强烈的处分权主义精神,但合法性的要求又设立了必要的国家干预处分权原则。因此,我国…  相似文献   

10.
诉讼调解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和结案方式。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十六字民事审判工作原则,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正确把握调解和判决关系的基础上,加大诉讼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力度,引导当事人在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是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民事、经济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经济纠纷,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减少上诉和申诉;有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强团结;有利于债务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现就如何做好法院调解工作谈几点粗浅体会。一、要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品行,把公正执法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在办案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干扰和说情。如果偏听偏信,袒护某一方当事人,带着偏见论是非,那么,案件事实则难以如实查清,法律也难以正确适用,当事人容易对审…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对于原告主张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案件,原、被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能否据此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对此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法律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按照这一规定,既然是在法院审理期间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法院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第二种认为,虽然原告主张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但因被告同意履行义务而诉讼时效已经中断,应重新开始计算,故可由人民法院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第三种认为,只要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尽管当事人是自愿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3.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中调解,它是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以后,双方当事人在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主持下,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就争讼的民事权益进行协商,互相谅解,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的一种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琳  王龙奎 《特区法坛》2003,(78):30-32
“先刑后民”即“先刑事后民事”,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由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判决,再由有管辖权的法院就涉及的民事案件进行审理,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部分,在此之前不应当单独就其中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判决。“先刑后民”体现了刑事优先的精神,是实践中公  相似文献   

15.
马智 《法制与社会》2013,(20):109-110
在社会矛盾的多种解决方式中,法院调解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调解程序的简易性,有利于提高解纠的效率;调解方式的自愿性,有利于解决当事人纠纷;调解结果的灵活性,有利于克服法律的僵化。但在现实的运行中,强制、非自愿调解问题突出,调解结果隐性违法现象存在,过分强调调解破坏法治建设。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对法院调解的信心,只会引发我们改革司法体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在我国法院着重以调解方式处理民事案件的做法,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陕甘宁边区创立,作为当时审理民事案件的一种主要方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提出了法院调解的三个原则,即:调解必须双方自愿,不能有任何强迫;调解必须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照顾进步风俗习惯;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事审判工作仍然十分注重和强调调解原则,把走群众路线和法院调解作为新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平等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民事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一直受到法学界及司法界的关注,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进行民事调解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所以,本文就此谈谈对法院进行民事调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看法。  相似文献   

18.
张娟 《中国律师》2008,(8):64-66
对传统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理论的反思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行政赔偿案件除外),不得适用调解,即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9.
法院调解,也称诉讼调解,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由审判人员主持,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本文试从调审分离、调解中原告的让步、调解是否必须在事实清楚和责任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调解中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等方面作出分析。 一、关于调审分离 “民事诉讼法学界通常认为存在注重法院职权的  相似文献   

20.
调解,是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案件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解决,同样适用这一方式。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通常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诉讼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一齐到庭的调解方式,我们称之为“当庭调解”。在审判实践中,还有一种调解方式:诉讼双方当事人不需要到庭,而由审判人员用书信向一方当事人转达对方当事人意见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成双方达成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