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外恋是影响社会家庭稳定的一个敏感因素,对这一社会问题加以相应的法律规范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这个组织名义上是为了"道德",实际上是为了"小圈子"的政治利益2008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天气挺冷。美国首都华盛顿C街的一栋老房子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正在进行。挨批的是来自内华达州的联邦参议员恩赛因,批他的理由是:搞婚外恋。这所老房子其实是一个"集体宿舍",楼上楼下住了好几位议员。美国国会为了让议员们"加强和选民的联系",允许他们经常往返于选区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3.
江舟 《特区法坛》2001,(6):38-40
位于南中国游黼三亚的初夏,椰树、荔枝、茶花慷慨地散发看芳香的气息,到处充满着生机,微风、树林、阳光。  相似文献   

4.
对婚外恋主张隐私权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婚外恋的现象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婚外亦能否主张隐私权这一问题,从法理角度,通过对法律和道德两者间关系的分析和思考,以权利和行为应相对分离的构想为基础,主张在法律上首先应承认并保护婚外恋者的这种隐私权,但同时法律对其婚外恋行为应认为违法。  相似文献   

5.
6.
7.
黎其武 《河北法学》2011,29(6):78-83
对实施一般故意杀人行为的犯罪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普遍认为在量刑时应优先适用死刑。然而,这一优先适用死刑的观点违背了法定刑配置的基本原理,否定了我国刑法第232条的立法科学性;且在对我国刑法的解释上,困难重重,矛盾百出;同时,这一观点是刑罚同态复仇思想的体现,降低了死刑适用的标准,无助于死刑在我国的限制适用,不利于刑事文明的提高。该观点长期误导我国死刑的适用,理应受到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天,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儿看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红与黑》。看过以后,大家不免对影片的情节议论一番,客厅里出现了少有的热烈气氛。毛泽东只是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等大家走后,毛泽东看了一眼仍坐在那里的孟锦云问,孟夫子,对刚才的电影有何意见哪?没等孟锦云回答,毛泽东就接着说,有何高见,今日可以不谈。你去借一本《红与黑》,至少看一遍,然后再谈。你不是读过《红楼梦》吗?可以再借一本《红与黑》,对比着看一遍,也许会更有意义。孟锦云真去借了书,仔细读了,并记下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特区法坛》2006,(3):55-56
一个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2年且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已经购买了8套住房的已婚男子张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栽在婚外恋的情人手中,今天上午9时30分。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外高桥法庭就原告张先生诉被告邵小姐房屋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对原告张先生要求确认东高路某处房屋归其所有及要求邵小姐办理过户手续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不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否则,被请求方"应当拒绝引渡"。在赖昌星一案中,由于加拿大不信任中国的死刑状况及外交照会,导致赖昌星不能成功引渡回国。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中国的法治在某些方面并不被国际社会认同。本文试图以赖昌星案引渡不成功为例,浅谈我国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并对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探讨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原则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标准,即由最高法或者立法机关进行权威性解释或立法,以间接的、有限的态度由逐步向完全接受过渡,加快刑法体系相关内容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杨凯琳 《法制与社会》2014,(11):251-252
我国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侵犯配偶权的离婚过错方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这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更进了一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第三者"的责任并未有任何规定,第三者确实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轻则一时出轨,重则长期同居。婚姻法仅就达到重婚和同居程度的"第三者"侵权行为加以了法律上的规制,并且该规制仅仅停留在了夫妻双方离婚的损害赔偿问题上。因此,应当在法律上确认婚外恋中第三者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及其对故意杀人罪的适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死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刑法问题 ,死刑的存废取决于主导性社会观念的支持。在中国刑法理论界 ,虽未一般地将废除死刑作为自己的目标 ,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却一直是中国刑法界的态度。现行中国的刑事法律从适用对象、适用程序和死缓制度三个方面来严格限制死刑 ,故意杀人罪是当今中国刑法中死刑的主要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3.
如果将人的生命比作植物,杨改兰就是一株生长于西北荒原上的小草.在疾病、劳累和贫困的联手催逼下,她为自己和4个孩子的生命画上一个堪称惨烈的句号. 杨改兰悲剧发生的时间是2016年8月26日,地点是她生活了28年的家乡甘肃省康乐县阿姑山村. 阿姑山村所在的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在这个长久位居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之上的县域,阿姑山村的定语是“康乐县景古镇最贫困的行政村”,而杨改兰家几乎是村里最贫困的人家.  相似文献   

14.
校门没有开     
2000年2月22日早晨,重庆江津市先锋镇果园村小学大门前,围着一大群学生,大家正叽叽喳喳地嬉闹着。刘华芳老师走过来觉得很奇怪:“大门没有开,这个看门的马老汉出什么事了,平时很早就开门了?”看门的马老汉名叫马厚清,是果园村的五保老人,因闲着无事,村里便请他住在学校底楼的一间屋子里守校。刘老师站在门前往里看。只见马厚清的房门是开着的,便喊了几声,没人答应。刘老师便叫来村支书,打开大门。当村支书跨进马厚清的房间时,他被眼前的惨景惊呆了:整个房间一片狼籍,马厚清仰躺在床上,面部血肉模糊。床单和被子上沾满了血。  相似文献   

15.
《法制与社会》2011,(3):56-58
早在14年前(1997年),“流氓罪”就已经从我国刑法条文中被永久删除了,但有“中国最后一位流氓”之誉的牛玉强,却还要背负着这一罪名在监狱中服刑至2020年,原因是在28年前,刚刚成年的他和朋友抢了一顶帽子并打了一架。牛玉强的悲剧人生直到2010年底才为世人所知,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严打”中遭重判的他还该不该继续服刑?  相似文献   

16.
陈兴良 《法学研究》2013,(4):160-179
故意杀人罪在死刑适用案件中占有较大比重,其死刑裁量对于减少和控制死刑具有重要意义。而手段残忍是司法实践中故意杀人罪死刑裁量的重要因素,并且独立于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以及后果严重等评价性用语。通过对十个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故意杀人手段残忍的典型案例的探讨,可以认为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是指,在杀人过程中,故意折磨被害人,致使被害人死亡之前处于肉体与精神的痛苦状态。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将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与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以及后果严重等评价性用语相混淆的现象,致使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内容宽泛,沦为一句法律套语。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应当主要从案件性质、犯罪情节、犯罪后果、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7.
自1983年开展“严打”斗争以来,我国死刑立法规模急剧膨胀,适用总量居高不下,因而有必要对死刑适用总量、范围、对象进行合理控制。以贯彻“少杀”方针,为最终废除死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危险的游戏     
张勇 《法制导刊》2000,(2):38-40
  相似文献   

19.
建民  高炳瑞 《西部法苑》2003,(10):37-37
今年30多岁的苟向波,出生于重庆市纂江县,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凭祖传的手艺,曾在当地做过几年“赤脚医生”。他乐意帮助家乡父老解除常见的病痛,因此,生意还算不错,小店门前车水马龙,每天都有一定的进账。不知不觉中,苟向波的腰包有所充盈,他自己也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20.
刘立民 《政府法制》2013,(33):26-27
连日高温,炙烤着安徽大地,也在考验着渴望了解于英生案情人们的耐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