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健 《前沿》2013,(17):159-162,178
人情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人际网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傣族社会中,人情文化成为人们传达情义的一种社会惯习,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这是傣族社会中民族认同的一种原生情愫。本文以云南省德宏的一个傣族土司属官寨——官纯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了傣族社会中人情互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情文化在傣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表达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比较视野中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及其旅游价值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分布的现象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伴随这一现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既具有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又具有文化表现的差异性.云南傣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选取普洱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傣族为例,把景谷傣族文化置于傣族文化的整体特征中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景谷傣族文化自身独具的文化表现形态及其主要成因,思考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发展的当代走向及其应用价值,以探察同一民族不同地城分布下传统文化独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正火花传统技艺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困境,反映了我国特定领域传统手工业被迫卷入充满竞争的商品化市场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题。火花火花是傣族传统手工业品。燃放火花在傣族传统文化中标志一个仪式的结束,或者在节日中增加节日氛围。在傣族民族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州庆等民族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相似文献   

7.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8.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据考证,黑水即今金沙江,说明远古时代这里就“百  相似文献   

9.
傣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信仰文化。依赖这些信仰文化,傣族建立了依托"竜林"的自然圣境与佛教的人文圣境。以这些圣境为核心,傣族培植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16,(5):50-51
正"文面"的民族只有独龙族吗今天,文面是独龙族的文化标识,这众所周知。但高志英,在《独龙女文面的图案阐释与文化建构》一文中,却给我们讲了历史的另外一面。从唐代的文献看,云南文面的民族,最早是"绣面蛮"。这"绣面蛮"是今天的什么族?高志英说跟傣族有关,是傣族先民,属于"百濮"(百越)、"金齿百夷"。到明代,文面的民族,有记载的是怒人,也就是今天的怒族。高志英认为,傣族的先民跟  相似文献   

12.
<正>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阔、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又充满智慧的民族。傣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在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有了青山才孕育了河水,有了河水才有了土地,有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彝州"楚雄,除了人口较多的汉族、彝族外,还有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白族等20多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地处"滇中"板块,而相对被外界忽略。这期由摄影家陈维寿拍摄的傣族,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为我们了解大姚县,乃至楚雄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多元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素材。需要补充的是,据2017年的调查统计,楚雄州273.90万常住人口中,傣族人口总数有23560人,占比0.86%;而具体到大姚县,傣族人口有3992人,占大姚县总人口的1.4%。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03,(12):40-41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梁河等县的阿昌族,是个人口只有二万多人的民族。长期以来,阿昌族和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在婚姻习俗上,由于受傣族影响,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流行串姑娘的习俗与傣族相似,但在具体做法上又与傣族不同。泼水节来到时,阿昌族和傣族同日欢庆。这一天,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便会主动上前要求晚上去串门。如果得到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当晚就约上几个伙伴,到姑娘的寨子里去。姑娘事先必须问清与小伙子同来的有几个人,好在同寨的姑娘中找陪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打洛镇傣族与缅甸北部掸族的跨境宗教交往为切入点,分析由这一交往结构所引发的跨境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互动,以此来判断打洛边境傣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比较完善的历史典籍,是云南较大的世居民族之一。2005年10月,我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调查组”,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乡傣族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勐遮乡所在的勐遮坝子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总面积达23万亩,为勐海县稻谷主  相似文献   

19.
傣族孩童教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养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等多元教养主体因子之间及其与孩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互动。家庭成员将民族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对孩童言传身教,熏染濡化|傣族与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同域共居在沐村作为花腰傣文化的典型旅游点进行着多元文化互动|以家庭为中心,整合了其他主体教养实践的开放式孩童教养体系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着“交响乐式的表演”|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在重重矛盾关系互动中,傣民族平衡调谐,静观其变,守望幸福。由此提出,文化自觉,构建多元教养文化互补机制,寻找互动中的平衡支点,是我国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互动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亚颦  马黎 《思想战线》2008,34(1):13-16
从环境感知行为的视角研究傣族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把宏观地域环境置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知觉中,进而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地域景观不再是自在情景,而是可供傣族阅读的文本,傣族按照特定的阐释方式行动,形成生态节制行为,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意识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模糊集数学评价方法对环境感知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