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环境法上的社会连带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少华 《中国法学》2005,(2):134-141
环境法领域中的连带责任——社会责任之归责原则、自己责任的社会化、证明责任的“客观化”都隐含了连带责任;复合污染共同侵权行为、企业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与责任保险制度、社会安全体制,国家的连带责任、非政府组织(NGOs)的兴起,都凸显了连带责任的发达;调和社会连带责任——个别责任与连带责任、法定的连带责任与自愿的连带责任、扩大生产者责任与连带责任,使生产者、消费者、公众、国家(政府)间形成合理的既独立又连带的责任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认识论上的四个“风向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河北法学》2012,30(2):81-90
法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在对环境法的基本目标、逻辑基础、基本定位、价值追求这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即:环境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法,还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法?是以权力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还是以权利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是只以当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还是也包括以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是以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生态利益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尽管目前世界环境保护活动带有社会实验的性质,但这四个认识上的分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因而成为影响或决定环境法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的四个“风向标”.就这四个“风向标”而言,环境法应该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的法、以公民环境权为逻辑基点构建起来的法、以当代与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以及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的公正具有自己的特征,环境法上存在着区域公正,国际公正,社会公正和代际公正。区域公正是指在相关区域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否恰当平衡。国际公正涉及国与国之间享有环境的权利和国际环境义务的分担。社会公正要求将环境行为置于社会背景下认识和解决。代际公正要求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要考虑到下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朱宗保 《江淮法治》2014,(14):22-22
不久前我读完了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小说里的“风筝”象征着正直与忠诚。对主人公阿米尔来说.只有追到风筝,完成自我救赎,才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都有一只风筝吗?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面临着什么样的诱惑.它都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追上。  相似文献   

5.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国际环境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环境状况仍在继续恶化。这与国际环境法不能很好地实施和实现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环境法实施机制和实施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国际环境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期,低碳、节能等词汇的频繁出现,表明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国际环境法所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体现了国际法所追求的正义价值。然而,由于涉及到各国的政治、利益等诸多问题,其实施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探讨如何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责任、促进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坚持和发展,对全球环境状况的改善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长制”的环境法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长制一方面是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另一方面又是水环境管理行政权力的严格问责,具有重要的环境法意义。其中体现出来的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现方式理应成为水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治理的立法趋势。但是,由于河长制尚处于探索阶段,也遭遇了一些法律短板,譬如河长制的分散性与短效性,规划功能与考评机制的泛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疲软。本文在河长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河长制的环境法因应,包括建立统一长效机制,健全规划与考评机制,以及引入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8.
那力 《法学》2013,(3):79-86
国际法院对"乌拉圭河纸浆厂案"的判决涉及到环境法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且又与国际投资问题有关,因而备受关注。国际法院的判决确认了利用共享自然资源时,事先通知是必须遵守的义务,进行环评构成一般国际法上的义务。国际法院同时对诉讼保全、公众参与、采用最佳先进技术、专家评估、举证责任、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等环境法问题亦表述了意见。判决体现了对共享水资源使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并表明了国际法院在处理跨国环境案件上的态度由畏缩不前变为积极裁判。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国际法上的预防性自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以当今国际法律制度为依据,预防性自卫是不合法的。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自卫权如果还将自卫严格地限定在"受到武力攻击时"的话,就会在保护国家国民之安全这一宗旨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不久的将来,预防性自卫应当被国际法所承认。当然,这种预防性自卫作为自卫权的例外,应该受到更加严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法上的代内公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环境法中 ,代内公平是代际公平的基础 ,而要实现代内公平 ,应当从国家间、地区间、阶层间的关系中 ,消除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制度缺陷 ,并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权利: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救济请求权。而环境权理论的确立为公众参与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公众参与原则意义重大,我国虽然在宪法、法律和其他单行法规中有一些规定,但过于原则化,操作性不强,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必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上的强制缔约重构了“政府——环境服务商——企业”的三元型环境行政管制框架.现行立法例中船舶污染清除协议、可再生能源强制并网收购协议、强制交售报废机动车协议等制度设定与执行需注意法律正当性问题.强制缔约制度移植的重心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将“缔约”或“合同”作为一种私法工具,以“自治”达到“管制”的目标.建议以倡导性规范或选择性规范将“环保商事合同”嵌入到《环境保护法》中,对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强制缔约可作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人类的任何生活和生产活动,都无不涉及到产品,且在使用或消耗各种产品的过程中,常常会因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而产生一些令人遗憾、痛心的损害事件,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这种通常由制造者、销售者或产品的其他提供者所承担的、因其产品瑕疵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其他人人身、财产损害而引起的民事责任,即目前为世界各国所严重关注并致力于探讨的“产品责任”。关于“产品责  相似文献   

14.
轻微刑事案件捕诉合一机制,是指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轻微刑事案件实行由同一承办人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轻微刑事案件捕诉合一机制,体现了诉讼效益和诉讼公正原则,实践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8,(2):112-123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法创设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整体框架完成构建,但由于运行机制欠缺细化,使其一度陷入制度空转困境。201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关于贯彻执行〈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的指导意见》,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跃入深入发展期。任何制度均具有层次性,其外延大或小都是以一个要素的身份在具备内部层次性的同时与外部其他制度构成交互层级而形成纵横梯度,借鉴梯度制衡视角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外层次实施剖析,完成对其内部由初审、立案、审查、结案的程序递进构成的纵向梯度以及外部由羁押必要性审查与逮捕必要性审查、羁押措施与非羁押措施等并列机制构成的横向梯度的溯源研究、现实研究、完善研究,才能使该制度真正找到其在刑事诉讼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并在内外制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环境法上公民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的发展道路相当曲折,法院对起诉资格的认定可作为一个晴雨表,反映了贯彻议会立法意图和维护传统司法精神的争斗。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公民诉讼进一步走向成熟。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环境公民诉讼起诉资格认定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美国环境法中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少华 《法学评论》2005,23(3):120-123
在美国环境法上,非政府组织(NGOs)已成为美国环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角色。NGOs充当立法者角色,推动了美国环境法的良性发展;NGOs作为“看家狗”与“吹哨者”,成为环境法执行的有力监督者;作为私人检察官,NGOs对环境违法者进行诉讼,有效地促进了环境法之遵守。NGOs条款的引进,对我国环境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强化环境法规制具有必需性和迫切性。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客观情况,而我国海外投资实行长期开发新模式,出于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形象和防范环境风险引发经济风险等目的,都亟待强化环境法规制。绿色一带一路要求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接受东道国环境法的规制,同时自觉对接我国有关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当前我国涉外环境立法严重不足,对走出去的企业缺乏环境监管;司法机关受管辖权限制难以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因守法意识淡漠而易引发诸多环境纠纷。我国应当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对走出去的企业从环境立法、环境行政监管、促进企业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将司法机关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与建立健全国际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相结合,高效解决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各类环境纠纷,依法保障建设一带一路目标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王冬卉 《法制与社会》2012,(13):275+277
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没有必要被法律化,环境不能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不能从传统法理学的社会关系扩展到非社会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环境法不能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概念是法学研究的起点,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环境法的内涵,正确地界定和理解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十分关键.通过对二十多个国家环境基本法中“环境”定义进行考察,总结“环境”定义立法形式的实质内容,特别是对环境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科学基础、构成要素、内在价值和功能、内部特征进行探究,进而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们对环境、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