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郭炤烈 《台声》2003,(2):4-4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海内外同胞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需要台湾人民的参与、合作和奋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应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内涵,是调动台湾人民主动、积极地参与统一祖国的行列,把他们的心引到这个方向来。一个事业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尤其是有关千千万万民众的心愿、幸福和根本利益的事业,更是如此。祖国统一的成败更是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围绕台湾问题的各种政治势力都知道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最大夙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新中国建立前后到新世纪新阶段,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5月18日,成飞(集团)公司召开台属座谈会,台属们踊跃发言,他们说,绝大多数台湾人民企盼祖国统一,一小撮极端“台独”分子搞“两个中国”,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疯狂挑衅,也是对台湾人民的背叛。大家一致表示,今后与在台亲属的交往中,要多做反“台独”促统一的宣传工作,为促进台湾问题早日解决贡献力量。成飞公司台属声讨“台独”言论@余永泊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今年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寄希望于台湾同胞,不仅表达了祖国大陆对台湾人民的殷切希望,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阐明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重要性。做好...  相似文献   

5.
台港澳问题是中国人民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如今,随着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怀抱,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神圣使命已更加迫切地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今年2月份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也因此再次强调:“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构想□刘海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携手共进振兴中华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洗刷上世纪中叶以来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中葡两国联合声明,澳门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中国人民也将妥善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当代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今的台湾问题,是由国共内战而产生的,纯属中国内政。由于外国势力的无理干涉和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分裂图谋,使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获得解决。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长期以来的心愿,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华侨华人的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3,(6):46-47
<正>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台湾省代表团团长、全国台联会长郑建闽接受采访时谈到,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特别是系统阐述了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策主张,强调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出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目标要求,为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杨凤 《统一论坛》2001,(2):30-32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重要方针。1979年叶剑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06,(4):1-1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的心愿。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吹风     
十届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台湾 问题依然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祖国统一大业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反映了全中国人民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显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对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杨国庆 《台声》2001,(12):6-7
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确定为80年代至9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祖国统一事业开启了新的一页。为发挥大陆台胞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作用,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1981年12月22日,成立了由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组成的全国性的群众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全国台联和各地台联的成立,是党和政府对台湾同胞的关心、重视和信任,是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具体体现。全国台联和各地台…  相似文献   

14.
李军晓 《岭南学刊》2003,3(4):22-26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注重统一前的过渡时期的合理安排,在实践中形成“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以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江泽民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从事对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苏格 《统一论坛》2000,(2):20-21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发表了。从横向看:白皮书以政府文告形式向国际社会详细、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和政策,阐述了台湾问题的症结所在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份关于祖国统一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中国人民决心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宣示。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台湾光复50周年.1945年,台湾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1949年之后,大陆与台湾之间又竖起了一道人为的藩篱,两岸人民又饱尝长期分离之苦.十多年前,中共方面提出“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在祖国统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举受到了台湾人民的广泛赞赏.但是,要真正落实“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的方针,还需要更好地了解台湾人民的心态,正确认识他们在两岸统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些居住在大陆的老台胞出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金朝晖 《前沿》2008,6(4):16-18
美台签约将严重影响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此中共决定继续以武力解放台湾,引发第一次台湾危机。中共解放了沿海岛屿,也通过危机认清美国介入台海的真实意图。为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共适时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一、统一问题≠恢复行使主权问题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都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但统一问题并不都是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教材在解释“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时指出:“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和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都将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是有区别的,即港澳问题是我国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台湾问题则是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对于台湾,中国不存在再恢复行使主…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华夏儿女多年来的期盼已经变成了现实,这是继香港回归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历史盛事。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在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时刻、老一辈台湾乡亲也自然会追忆起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时全岛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历史场景。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使我们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更加思念宝岛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更加期盼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实现统一。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两岸亲情血浓于水。海峡两岸虽然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20.
陈斌华 《台声》2002,(12):10-12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在大会上作报告时,回顾了5年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的新进展。他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江泽民的报告得到全场2100多名代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