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党章,其基本原则是借鉴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的优点,实现自然演化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其具体途径是培养有利于实现国家法治文明与政党法治文明的法律文化、确立党员的法权人格、实现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实现政党民主的法治化、加强法治文化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理论探索》2021,(5):5-1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建党,一以贯之加强法治建设,在不同时期反映着不同的历史特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构建了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造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法治成就,有力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回顾百年法治发展,深刻地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史为鉴、乘势而上,进一步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继续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4.
董节英 《理论视野》2012,(12):55-57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依法执政的提出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法治控权理念的逐步明晰与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权入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保障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所追求的崇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李步云 《党政论坛》2014,(22):12-12
何为法治思维 学术界原来对法治思维的关注并不多。我主张把法治思维做比较狭义的定义,法治思维属于人的思维方式、形式,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办事情首先不是根据上级领导是怎么说的,红头文件怎么说的,而是首先想到宪法法律是否赋予我这方面的权力,法律没有赋予这方面的权力而为之就是违法的。所有的公民都将法律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将法律作为行为的首要准则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如果解释太广,就会与法治理论、理念、精神等相混淆。  相似文献   

6.
7.
丰仕琪 《求知》2014,(3):44-46
<正>法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集中阐述,还特别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是对依法治国基  相似文献   

8.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争得民主确定为党的最低纲领的主要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并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建革命的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发生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1978年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培养法治思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约束权力运行,才能处理好改革中执法和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维和法治治理是保证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重要方面,是现阶段的国情、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反腐败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方面需要加强平衡,反腐败的效能不足,反腐败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集中。要尽快制定反腐败法,完善配套法规,注重惩防结合;加强对地方性反腐法规的建设,集中反腐力量,注重与国际反腐败公约进行衔接等路径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治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当前,逆法治型思维及领导方式如"特权意识"和行为、"法律只是手段"、"权大于法"等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倒逼机制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一、深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是建党94年、建国66年来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党和国家法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治国理政方式、治党治军方式的重要转变,其地位、作用和意义巨大。建国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第一次是党的八大提出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实现法治政  相似文献   

15.
正对"法治中国"应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诠释其一,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设想,未来之改革必定滋养于法治,未来之中国必定享誉于法治的成就,未来之人民必定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建构依法治国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性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无疑需要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但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基本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模式,就很难完成上述任务,这就需要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完成的诸多转变予以深入思考,笔者试图站在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就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背后所蕴藏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在全社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要在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的比较中把握,并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思维、基本思维地位。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法治思维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储桃红 《党政论坛》2014,(11):44-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惯性思维有排他性、交替性、滞后性、迷惑性、破坏性的特点。由于惯性思维的交替性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惯性思维,使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和造成不同的危害。要善于区分两种不同的惯性思维。要总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冲破惯性思维的经验教训,使党能够及时克服惯性思维的束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思维体系的确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且其内容构成具有层级性,第一层级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思维因子,起根基性作用;第二层级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思维因子,起中介作用;第三层级是价值观意义上的思维因子,起价值判断作用。三个层级的思维因子辩证统一,共同建构和形成党的思维体系的实践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党的思维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对党的中心任务的正确思考,同时与党的建设须臾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