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全球性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与这种“虚拟社会”相对应的社会道德体系——“网络道德”,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是互联网上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从依赖型道德走向自主型道德。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自愿连接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主要指大学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关系性异化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与网络、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性异化,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消解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关系性异化的可能策略有:一是重构培养目标,培养虚实和谐的主体;二是推进课堂变革,加强技术伦理和网络素养教育;三是开展虚拟实践,通过网络进行主体性教育;四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统筹。  相似文献   

3.
正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载体,它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他们成长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有一种天然的依赖,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网络舆论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好奇。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贴近生活并且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向导,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使学生们避免恶性舆论对正确生活态度及其自身三观的侵害,阻止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成才带来的消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坚力量,当前,互联网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优势,通过多渠道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开展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的主题培育活动、组建学生骨干团队强化主题培育活动渗透力、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夏天 《世纪桥》2011,(3):87-88
互联网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它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界限,降低了技术应用的门槛,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现实中的社会平等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网络几乎完全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很容易使当代大学生丧失对社会、国家、家庭甚至对自己的责任感。互联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冲击到了传统教育模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在不断增加."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网站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网上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网络教学既有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优势,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只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决定了网络教学的功能在于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弥补课堂交流的不足,就网络错误言论开展针对性教学。这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网络教学既有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优势,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只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决定了网络教学的功能在于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弥补课堂交流的不足,就网络错误言论开展针对性教学。这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李倩 《世纪桥》2014,(10):76-77
网络改变了高校学生的交往观念、方式和内容,然而由于网络自身存在的弊端难免使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存在安全隐患,并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安全问题的研究,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理性面对网络交友,并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一些大学生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失范等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学生本身的原因、社会综合因素等是造成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网络基本道德规范等途径解决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功能。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属性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网络的去主体化对传统的价值主体带来冲击;互联网的价值观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网络技术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带来冲击。必须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在以情动人中强化价值引领,在能力提升中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感。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富裕的学生朝夕相处,日常生活消费的反差巨大,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绪情感相交织,无形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人因此而常常感到自卑、压抑;有的人对自己勤工助学劳动持鄙视的态度,自己…  相似文献   

13.
自律精神是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网络社会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自律精神,无论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完善,还是对建立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可以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提高学生重视程度,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自律人格典范,加强网络实践等途径得以养成。  相似文献   

14.
运用网络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手段和工作方法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都是我们必需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揳入互联网络,运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98%的都上过网,经常上网的为60%以上。这说明网络已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最大特点就是传播信息迅速及时、灵活开放,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大学生只需找到阿址,便可以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网络在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一,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网络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网络暴力"现象。近些年网络暴力行为屡次挑战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论对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还存在着有效规制手段缺乏、是否违法界限模糊、监管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探索依法治理的切入点、加强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建设多元化的网络监管机制等方面予以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6,(5)
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社交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是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社交网络成瘾、社交行为失范、个人隐私受侵等等。为此,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变化,搭建网络社交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构建网络社交干预机制,才能引导大学生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大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精英,是学生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置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高校舆论危机的概念和生命周期,总结了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学生骨干参与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置机制,阐述了学生骨干参与下高校网络舆论队伍保障、预警、监控、引导和善后恢复五个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仿真性以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极易成为精神空虚大学生的精神寄托,从而出现网络成瘾症状。将大学生带离网络成瘾泥潭,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整合高校资源为学生服务,社会营造脚踏实地、勇担责任的风气,家庭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活的信心与应对困难的勇气,通过四方共同努力,多方发力,促使大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勇敢面对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9.
宋可旖  丁玲 《山西青年》2022,(3):196-198
信息时代网络社交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选择.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机会、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以期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能合理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实现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鹏举 《山西青年》2022,(20):193-195
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不管是媒介组织,还是社会机构,都在进行自己传播议题上的议程设置,如何保持信息接触的主动权,成为信息的主人,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校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主题。本文从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的体现,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接触行为及负面影响,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良性信息接触路径探析几个方面就议程设置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接触行为深度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