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最早发现并考察了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中有关的思想,对我们科学地认识全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有关思想 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不是一般历史学意义上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而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二个新阶段,即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由狭隘的、偶然的联系变成为一种普遍的、频繁的联系,从而使人类世界由相对分裂的民族的和地域性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也就是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扩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孤立与封闭的状态被相互依存所取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场域,中国道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积极回应世界历史进程;吸取资本主义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中国道路的伟大创新;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是中国道路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孤立与封闭的状态被相互依存所取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场域,中国道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积极回应世界历史进程;吸取资本主义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中国道路的伟大创新;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是中国道路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5.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看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普遍交往和生产力的论述体现了全球化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世界普遍交往与合作的结果.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将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罗子俊 《理论导刊》2006,1(10):43-4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剖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同时,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观的确立,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之谜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最终都会走向世界历史。中国也是如此,正在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究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国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1.把握时代机遇,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生前提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会 《学理论》2012,(14):37-3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核心,认为交往行为中的相互作用起着比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建构了一个没有强迫,但又能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的"世界共同体"方案.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但都没逃脱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李鹏坚 《理论探索》2005,25(2):26-28
交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已从血缘、民族内受地域限制的交往 ,扩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世界性的交往 ,而“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交往的产物 ,同时 ,制度又对交往起着调节交往行为、控制冲突增强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殿军 《求知》2023,(11):59-61
<正>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一次伟大变革。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应未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普遍高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 ,任何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内对外开放。邓小平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其关于社会开放问题的基本观点 ,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之中。一、世界性普遍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交往关系的发展史。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普遍交往开始形成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封闭于整个世界之外。但是旧中国的社会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周恩来等…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中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实现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217页)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也有过类似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  相似文献   

17.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时,考察了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得到了“科学是生产力”这个重要结论。我们进一步研究科学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不难看出: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秀敏 《学理论》2013,(4):44-46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将马克思的"世界性交往"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些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恩关于全球化思想最初起源于他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思想。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分工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出现的根源,也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一个因素。最后,真正的全球化是共产主义的出现。马克思的关于对"世界历史"理论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今探索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