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T新传奇     
读张爱玲散文《公寓生活记趣》,描写她在上海的日常生活。读到“我们的开电梯的是个人物”一句,忽然想到:原来这“人物”早已有之,我还以为是“潮语新词”呢!张是写人高手,她用种种琐碎小事,把这“人物”写活了。但从上文下理看来,张爱玲并不很贬低这开电梯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2.
王桦 《法制博览》2011,(2):58-59
如果说电影《阿几达》带给我们的是梦一般的视觉盛宴,那么荷里活最新影片《盗梦空间》(港译《潜行凶间》)端上来的就是一道思维穿越的精神大餐,这大餐令饕餮者大呼过瘾,激起了人们谈论梦与现实的浓厚兴致。现实多有瑕疵、残缺甚至冷酷,正如张爱玲的名言“生活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相似文献   

3.
叶细细 《法制博览》2010,(13):10-11
能写出传世文字的女子,必定不是寻常人。张爱玲有多不寻常?胡兰成说:“别人常说学生时代最幸福,也问问爱玲,爱玲却很不喜学校生活。我又以为童年必要怀念,她亦不怀恋。她不喜她的父母,她一人住在外面,她有一个弟弟偶来看她,她亦一概无情。”  相似文献   

4.
涉“官”涉“富”等敏感性案件遭到人们热议本身,既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焦虑,又隐含着司法信任危机。这种焦虑和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则会催生犯罪。—_方面,应当承认“旁观者的立场”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均衡力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正义”的实现方式来有效缓解人们的公正焦虑和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陈丹青在北京愤怒了,上海人陈逸飞累死了,上海人余秋雨先前说要“封笔”,现在又宣布即将复出了。这就是现在的上海的大事记。寂寞的上海。不由得怀念起“老上海”的多元与热闹。一说起“老上海”,许多人会立刻想起美女月份牌、有外籍侍者的咖啡馆里的缱绻情调、气氛暧昧的有轨电车、王家卫(《花样年华》其实是一个上海故事)、张爱玲等等。构筑当代中国人的“老上海想象”的元素,其实也包括  相似文献   

6.
毛志成 《法制博览》2011,(18):36-37
提到卖国主义,人们当然恨之咒之,但提到“吃国主义”,人们往往不甚了解。诚然,十足的卖国主义者毕竟是少数,但不要忽略,“吃国”也能成为一种主义,而且足以吃掉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这里所说的“吃”,不仅指吞食什么东西,也指用权力、势力、等级以及用种种貌似“合理、合法、合情”的传统习惯去抢占各式利益。  相似文献   

7.
姚舜 《法制博览》2010,(18):70-71
“装逼”是新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字面解释很不雅,但流行久了,人们也就淡漠了其不雅的元素——正如“吹牛”一词,原来它也是从“吹牛逼”演化来的。  相似文献   

8.
越楚 《法制博览》2011,(15):45-45
在辛亥武昌首义风云人物中,有著名的“三武”——孙武、蔫翊武、张振武。他们三人的名字申均,有一“武”字,年龄地位大致相当,故人们常称他们为“首义三武”。  相似文献   

9.
陈曦 《工会博览》2013,(30):50-51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问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在《半生缘》的开篇,可以说是热恋中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今年23岁的陈曦,就是这样一个在初恋中不断成长的女孩.  相似文献   

10.
喜子 《法制博览》2011,(8):44-44
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万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崔钧如实回答:“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由此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讥讽俗陋无知而多财暴富之人。在《笑林广记》说:“天下物唯铜最臭,头衔乃铜钱所捐,谓之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