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林 《探索》2003,(5):68-70
伦理学研究应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具体表现为在伦理行为主体的确定上,不仅应将个体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社会也应该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个体应该积极履行社会所规定的道德义务,社会也应竭诚赋予履行道德义务的个体以相应的道德权利;在道德的功能定位上,既要充分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功能,同时又不应忽视道德对行为主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富群体主要是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或者说,先富群体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导向作用的基本途径。对此,作者从先富群体致富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还认为,先富群体行为之所以能对社会精神文明产生导向作用,离不开四大条件,即主体的成功的致富行为、政治权力中心的态度、社会道德评判、大众媒体的评价。这四大条件的地位和作用机制是:成功的致富行为是导向的首要条件,是导向作用得以产生的基础;政治权力中心的态度是导向作用能否产生和扩大的关键;社会道德评判是导向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社会舆论的褒贬则是导向产生的主要形式和结果。  相似文献   

3.
周霞 《求实》2003,(Z2)
道德情感是道德素质的要素之一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 ,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 ,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恨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从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等等。道德情感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评价作用 ,即以赏识、鄙视、愤慨等情绪表明对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评价 ;二是调节作用 ,即以某种态度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其中肯定性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强化作用 ,激励个人去做高尚的事情 ,否定性的道…  相似文献   

4.
《党建》2001,(5)
以德治国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是柔性的,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所以,以德治国就是要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规范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治国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我们认为,以德治国具有三层相互联系的基本涵义:一是道德法律化。要使道德成为治国行为,就必须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全体社会公众所认同。认同的办法,除了依靠社会…  相似文献   

5.
道德提示即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信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诱导性提醒与示意。它作为一种助导、促进行为者道德意识与意志实现稳定与强化的作用,在促进与提高人们道德行为及其质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与意义。本文专门提出道德提示问题,并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传统道德范畴中规定了特定的道德行为者和道德行为对象,而道德行为者与道德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和道德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从传统道德范畴中可以转换出当代道德精神来,从而成为今天道德范畴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转换的前提就是...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1)
道德行为是主体自我意识、自愿、自择的行为,当人们发出这种行为时,主体必须明确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发生后,必然伴随着评价。在其道德评价中是依其动机还是效果,从道德中"道"和"德"会有所体现。"道"方向和手段亦或者说目的,是易变的、不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动机和效果兼顾。"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现,是善心,善行。对行为者品德做出评价时,应只看动机,不看行为之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道德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从哲学上看,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原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道德建设不是抽象的,它要落实到个人、群体的行为中,要内化为每个人、每个企业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道德激励机制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的社会机制,这种强化激励机制是通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奖赏与惩罚,从而实现扬善抑恶、扶正祛邪,从客观土保障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和完善道德激励机制,是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从哲学的层面来考量,网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其本质是中性的,并无善恶之分。然而,由于互联网络这种交往工具的特殊性,其对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改变具有普遍而深刻的路径依赖作用。本文试图从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主体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主体伦理倾向的成因以及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网络成为提升主体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在贯彻一种新的道德行为时,往往具有多面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道德养成教育,就是对道德行为进行稳定性、习惯性训练。通过训练,得到具有稳定功能的主体意志的支持,使道德行为保持稳定、惯性的状态,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那么,如何进行道德养成教育,使之形成稳定、惯性的状态?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刘卫琴 《世纪桥》2007,(6):10-11,15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们对荣辱的感受形成动机、意图、目的,通过劝导、裘扬以及自我激励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过羞耻感、罪恶感而阻止人作恶。荣辱观会使个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进行反思,作出正确选择。荣辱感作为道德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作用。荣辱观的产生是以道德主体意识的确立为前提,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千千万万个自觉的道德主体,提高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当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所在、重点所在、成败所在。  相似文献   

14.
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它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是社会风尚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倡导践行“八荣”、唾弃戒除“八耻”,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原则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价值观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无可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造成了人们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许多情况下的…  相似文献   

15.
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是社会风险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阶层视角出发,基于心理与信仰、组织与沟通、技术与媒介、环境与负压四个维度构建了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分析框架,并以行动群体的阶层属性为基础,对30个案例分组进行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构成要素上的异质性、各影响因素在群体行动中作用强度的非均衡性两个层面。对这些差异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生存处境、资源的可及性和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以阶层为内核的多因素耦合机制作用下,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以差异化的要素组合和非均衡的要素作用强度分布呈现出来。本文从行动主体阶层异质性角度呈现了群体行动的内部结构性差异,同时也揭示了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差异生成的关键动力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的针对性有所启益。  相似文献   

16.
曾小五  曾建平 《求实》2004,(8):40-42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 ,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 ,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 ,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明确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意识,必然是道德主体德性的产物.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响的存在,更是道德主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并且反过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或隐或明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作为一种美的存在的德育,与音乐相互借助、内在交融、彼此互化.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创新德育理念、拓展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简化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涌  蒲勇健 《探索》2003,(6):117-119
道德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作出道德选择总是要受到经济法则的制约.通过对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道德行为存在一个最大值,而不道德行为不具自我中止的倾向.对道德机制的重新设计,改变了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会起到激励道德行为和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0.
刘晶晶 《学习月刊》2009,(16):76-76
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各种形式把有关的社会道德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小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小学生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