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拔任用干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 ,将组织行为与群众公认有机统一起来 ,既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内在要求 ,也是衡量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成效的关键尺度。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 ,群众看得最清楚 ,也最有发言权 ,只有走好群众路线 ,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怎样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真正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组织行为与群众公认达成统一 ,笔者认为 :一、必须把提高组织行为的实践主体素质作为关键举措。各级党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分管政工的领导和政工人事干部等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扩大民主,但是扩大民主后民主质量却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参与主体民主意识不强,民主素养不高,从客观方面来说,民主渠道不畅通;文件规范不明确;监督实施不到位。基于这种情况,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和引导群众,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素质;疏通民主渠道,为信息畅通搭建平台;完善文件规范,为具体操作统一标准;健全监督机制,为民主的落实建立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论任前公示制的作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制完善、丰富、创新了我国民主政治实现形式,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使各类干部自觉赢得群众公认,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办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体现了中央对选用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是做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作为政工部门同志,必须遵照《条例》规定的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和任职等五个环节,严格执行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程序。一、增强选任动议工作的实效性《条例》特别新增"动议"一章,将"动议"环节显性化。  相似文献   

5.
"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我党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不断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形成了"才德兼备"、"德才兼备"与"四化"相统一、"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是对历史衡量人才标准的科学继承,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也是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6.
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干部群众对于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但在扩大民主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民主质量不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力和准确度。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的质量,要正确处理好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依靠群众与引导群众、尊重民意与实事求是、于法周延与于事简便、扩大民主与健全配套制度等方面的关系,用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增强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沐川县把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结合起来,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程序、要求,运用实践、联系、发展的观点选拔任用干部取得较好实效。本文试从沐川选任干部的实践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在干部培养上,坚持实践的观点,着力锻炼提高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选拔任用好干部 ,建设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环节。要做好选拔任用干部工作 ,就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改革的需要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但是 ,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 ,仍然存在着由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 ,用人论资排辈、迁就照顾 ,优秀年轻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等问题。还有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一、深化干部…  相似文献   

9.
南京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以建立、完善和创新制度为着力点和关节点,坚持用科学的标准、科学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选拔任用干部;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有机结合,在落实群众"四权"上下工夫,在实现党委的民主决策上花气力,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上动真格.南京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成效明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改革动力不足、选人用人权过分集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改革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必须在激活动力源,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考评机制、民主推荐机制、党委民主决策机制、退出和淘汰机制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 ,是党的作风的直接外在表现 ,是领导干部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各级党委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 ,是关于民族进步、国家兴亡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京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以建立、完善和创新制度为着力点和关节点,坚持用科学的标准、科学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选拔任用干部;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有机结合,在落实群众"四权"上下工夫,在实现党委的民主决策上花气力,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上动真格.南京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成效明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改革动力不足、选人用人权过分集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改革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必须在激活动力源,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考评机制、民主推荐机制、党委民主决策机制、退出和淘汰机制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安徽省肥西县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新形势下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民主决策贯彻落实有差距,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有失科学性,民主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党代会和党委会履行职责不到位。而肥西县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的实践值得推广:探索民主决策新途径,着力构建选拔任用的制度体系,采取多形式选拔干部。由此,对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建议如下: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养党员民主参与意识,拓宽党员民主参与渠道,完善党的决策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行政领导进行政绩考核是科学、合理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当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行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使得政绩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鉴于此 ,笔者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 ,以及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实现政绩考核的科学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干部任用工作中存在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彻执行不规范、选拔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科学、择优汰劣机制缺乏监督约束等问题,应健全公开选拔任用干部机制、差额选举制度、任期制和监督机制,从而完善干部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知人与善任是辩证统一的,共同存在于选拔任用干部的实际工作中。知人是前提,善任是结果,只有做到正确地知人,才能做到善任。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识别人才还要善于选拔、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不断扩大民主,是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本文对江苏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实证性分析,系统研究了江苏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扩大民主的做法与经验,探讨了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进一步扩大民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扩大民主的一些设想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合法化主体有体制内主体和体制外主体。体制外主体参与合法化过程并发挥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合法化困境,实现合法化对合法性的诉求,而且能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推动民主法治的进程。虽然体制外主体的参与会影响到政策效率,但是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日益凸现出体制外主体参与合法化的道德和智力优势,而社会组织和现代科技则为之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领导的个性相对于普通人而言要显得突出 ,且其拥有的特殊地位又为其充分展现个性提供了更多机会。领导个性表现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 ,即是选人和用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在组织原则和民主监督削弱时可滋生宗派作风和官僚主义。对此 ,必须采取对策形成良好的选拔任用干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检验干部德才的唯一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评价干部政绩都离不开实践检验。要在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上坚持和突出实践检验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组织人事部门要始终坚持好的作风,选拔任用、评价干部以事实来说话,经得起实践检验;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伯乐相马”与“赛场赛马”相结合,干部教育培养要着眼实用,进一步改革干部队伍管理制度,使之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