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建构层面要体现以下价值取向:从宏观及长远体现"完整人"人性假设要求,并以此为建构前提;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确立公共部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使公共部门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富于弹性的、具有回应能力的体系,创造竞合、激励机制;以"伦理规范"为保障,尊重人的法律主体地位,突出人在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理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安排的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都在大大削弱甚至瓦解,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一种具有刚性的制度需求,而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已经失效。为此,政府必须重新确立政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基本制度层面上重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樊迪 《学理论》2013,(14):25-26
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而不同价值间的冲突和碰撞成为推动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变迁的核心因素。回溯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至当代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史,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及冲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职务分析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五项职能的核心,公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科学的职务分析有助于完善公务员制度;体现公务员制度的价值取向:高效、公平;实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有助于政府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抑制公务员队伍的膨胀和队伍建设中的腐败现象。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善政府绩效的保障手段和必有之义。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资源-战略-绩效"的研究范式出发,针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高价值性、异质性及低流动性的特性,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可以达到提升公共部门绩效水平的目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极大的挑战,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性,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强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制度,是未来公共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部门对工商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借鉴性引入形成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性。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是两个异质性的领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发展出了不同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征。作为公共部门的改革者,要积极解放思想,本着充分利用人才、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引导改革。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府理论的民主与服务取向;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制度与效率取向;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与市场取向;公共治理理论的社会化参与与管理取向;全球化理论的国际性取向。我国现阶段行政理论的价值状况可评判为:符合世界性与时代性潮流;尚未找到中西合璧的最佳契合点;借鉴成分过多,独创性东西不够。当前我国行政改革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民主与服务是永恒的追求;制度与效率是现实保障;管理与市场是薄弱环节;服务社会化与参与治理是发展趋势;国际化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行政程序法在立法目的上存在效率和公正两种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就我国目前来说 ,将公正作为行政程序的主导价值取向 ,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动因。作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公正 ,包含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同时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作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相比存在绩效不高、活力不足的通病。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才浪费、用人不当、优劣不分以及报酬平均主义等问题,其根源于传统体制及制度的某些缺陷或弊端,如人事管理的体制障碍、“政出多门”的人事政策、单位缺乏足够的人事自主权以及人事管理观念滞后等。我国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后续改革中,应该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有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单项制度,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效用,同时参照企业的先进模式再造公共部门的传统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师丹 《学理论》2014,(6):3-5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行政改革成为各项改革的核心。我们认为行政语言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用以传递意识的信息符号。其中我国公共部门的人事行政语言的产生、形成、发展与运用,受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约,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人事管理",企业人事管理引进公共部门等等。  相似文献   

11.
张宇红 《学理论》2010,(1):131-132
价值原则是一项法律制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决定着该项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精神。公证制度价值原则的确立与实现,既是公证立法最基本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实践要求。本文试图以"法的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公证制度现状、性质、特点及存在弊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确立我国公证制度的价值原则,并对价值原则的确立依据、及其内容等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多元化选拔方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玉萍  张敏 《理论探索》2011,(1):112-115
自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务员录用、选拔体系,主要包括:以考试录用和选调为主的"入门"性选拔方式,以调任和"借调"为主的交流性选拔方式,以竞争上岗、公开遴选、公开选拔为主的竞争性选拔方式。公务员多元化选拔方式体现了平等参与的价值取向,形成了竞争激励的观念,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的优化。随着社会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需求的增加,公务员多元化选拔方式必须不断调整和规范,与公务员职业化管理相结合,提高选拔的公正性,健全公务员选拔法律制度,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三维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维性.我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是三维的,将效率、公平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将公共幸福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投资准入法律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进行重塑。重塑的价值取向是秩序、效益和公平。国外公共投资准入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是必须加强专业立法,针对我国来说,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公共投资准入法律制度重塑的前提,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投资准入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是制度供给相对过剩状态下的制度供求非均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制度供 求均衡,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公共部门既以改革者的身份推进制度改革,又以被改革者的身份接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共事务复杂度与数量的急剧增加,公民意识的觉醒与NGO组织的涌现,公共价值的内涵已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公共部门对社会声誉及公信力的获得已由自然继承转变为争夺,一系列市场化因素迫使公共部门面临需求差异化与供给多元化的双重压力。公共部门管理中,公民为先的善治理念的整体缺失,导致公共部门对公民需求、环境变化不敏感,这是与公共部门“创造公共价值”的本意想违背的。因而市场化公共价值创造,公共关系管理和公信力建设成为公共部门营销的崭新课题。文章构建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公共价值构念,即公民消费公共产品从而获得的消费者价值,应用结构方程模式(SEM)实证分析,说明公共部门在竞争性公共产品市场中,为实现公共价值创造的核心职能,应当顺应公民社会需要,秉持公民为先理念,通过“政府再造”,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积极拓展社会享誉度及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三者相互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也是推进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有效的制度形式。发展党内民主对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促进多党合作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生新 《学理论》2012,(10):36-37
人民性是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在邓小平看来,制度目标确定必须体现人民性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创新必须遵循人民性价值原则,制度效果检验必须合乎人民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公共管理思潮以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私营部门的先进管理方法为其理论基石,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坚持顾客主权,坚持市场优位,重视产出测度和绩效评估,以较低的成本建构一个具有高度回应性的政府,实现公共行政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新公共管理范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般趋势。毋庸质疑,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