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依据美国联邦1983条款对警察提起民事诉讼的框架.其中围绕着<1871年民权法案>的"以法律名义行使"、达到宪法水平和侵犯宪法权利及其他1983条款规定的责任的构成要素展开讨论,同时介绍了警察面对诉讼时可使用的抗辨事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群病”和“辨证”等D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引起大家的重D视和热烈的讨论,现对此提出个人I如下看法。D一、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辨病”,D主张从“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I凡“疾病”都有病因、发病机理、证候D表现、发展过程及转归变化等内【客。但是有些人误解,认为中医只D讲“辩证”,不讲“辨病”。甚至认为【只能“辩证”,不能“辨病”,这是不符D合祖国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从IN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医既【讲“辨证”,也讲“辨病”。例如汉代【张仲景历来被人们推崇为“辨…  相似文献   

3.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4.
邓文琦 《青年论坛》2006,(4):153-155
本文回顾了<助字辨略>以前对虚字的研究历史,并从<助字辨略>的收词范围和<助字辨略>对"助字"的理论阐述具体分析中,归纳总结了<助字辨略>的虚词观.<助字辨略>的"助字"涵盖了现在的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类,其虚实区分的标准是"为义"不为义".这是对前人词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正面说,"助字"就是表示"语气与关系"的词.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伦理视域来看,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基本伦理精神是以君主为目的、以臣民为工具。为此,义利之辨既要假借家国同一之名来实现家天下,又要使君主凌驾于臣民之上而具有绝对权威。前者需要分析命题以便混淆家国之别,后者需要综合命题严格区分君主与臣民以便论证君主的神圣权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内在矛盾把义利之辨最终推向绝境。这意味着,作为古典经验伦理学形态的义利之辨的终结,同时也预示着现代理论伦理形态的义利之辨即义利之辨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发端。义利之辨扬弃其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把自身提升到先天综合判断,实现由自然暴力为基础的自然法则向自由人性为基础的自由法则的历史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综合并超越现代理论伦理形态的功利论和义务论,为追寻当下人类道德视域的应用伦理体系提供了某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6.
远近之间辨义利──孟子与梁惠王之争新识钟家栋《孟子》一书,以“孟子见梁惠王章”开卷。孟子见梁惠王问以利,孟子辨以义。义利之辨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一时一事之辨,而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永恒的辨题,从中折射出每一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古往今来,尽...  相似文献   

7.
中醫診病,講究辨證論治。顧名思義,辨證論治,是指診療中先將病情分析透徹,認清是什麼病、什麼證,而後據證再决定治法、方藥。“證”要辨而後定,“治”要議論、推敲之後才能施,  相似文献   

8.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临床易诊难治。李红毅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5年,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为"脾肾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倡导辨体-辨证-辨病三位一体的辨治思路,儿童、成人分型而治,遣药引经,内外合治,饮食情志调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11.
随感录     
吃了人家的嘴软,不但嘴软,而且嘴偏,以致是非不辨,或辨而不能真言、直言。拿了人家的手短,不但手短,而且手软,以致该出手时不能出手,出不了好手、硬手。  相似文献   

12.
识人辨材既是选人用人的基础工作,也是干部考核中的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解决传统干部考核手段单一、流于形式、"一刀切""雾里看花"等问题.深圳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进程中,聚焦"知事、序事",科学"识人、辨材",为干部精准"画像",通过序事辨材构建识人用人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辨中有析,析中有辨,辨中套辨。不少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答不完整,而不少学生总是埋怨自己答不全面。其实,根据现在的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宗旨,解答辨析题应当依据题意继续答下去。  例如: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该题主要考查发展农业的知识。通常情况下要考虑: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以及扩大耕地面积与发展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按照这样的思路,能分析出如下的内容:(1)发展粮食生产应当有耕地作为基础,因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14.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中,“辨”和“辩”不仅在文字上具有亲缘关系,而且在义理上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藉此,在梳理“辨”与“辩”的内在关系的同时,分别从论辩的必要性、论辩的逻辑性、论辩的技术性以及论辩的正当性四个角度着重解析苟子政治哲学中的论辩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何兆泉  胡晓静 《求索》2011,(6):143-145
南宋张栻师从衡山胡宏,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卓然自成一家。《孟子说》是张栻生平后期完成的代表作品,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心性论等各方面,均有发明创获,也反映出与朱熹思想的具体差异,故不能简单地用朱熹来化约和抵消张栻,说张栻归于朱熹,或者说张栻转向朱熹。  相似文献   

18.
理不辨不明,事实和真理不经过淬炼和质疑,就不会生长得无比坚强,无比生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它实质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思考和探讨的成果总汇。因此对这一作为文化系统核心的价值探寻活动作出判断和评价确非易事,任何轻率的否定或肯定似乎都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义利之辨给予系统的清理、深刻的反省乃至科学的评价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急迫和强烈。一义利之辞中理论派别的科学划分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前后延续数千年,其思潮之波澜壮阔,其学派之层出不穷,其论辨之尖锐错…  相似文献   

20.
汤用彤接续古典,以跳脱窠臼的现代眼光,深刻体悟魏晋士人建构玄学的实绩。他扣住自然与名教之辨,系统爬梳魏晋士人的哲学言说,全力体现各家学说独具特质的理论涵盖。他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创造性地认定得意忘言为魏晋时代的新方法,并大力体认言意之辨广泛用于时人的解经释典、体玄证理、调和孔老等学术实践的存在事实,藉以言意之辨建构了魏晋玄学的书写范式。他的魏晋玄学书写实现了从汉儒以前的宇宙生成论到宇宙本体论的新跨越,绘制关于宇宙本体论及其玄学本质的崭新认知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