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认定”(1919-1949)、“界定”(1949-1978)和“确定”(1978-)三个时期,前两期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后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现代学的研究格局和深度。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领域的局限、方法论的危机、思想性的缺席以及彼此之间的失衡,造成了现代学研究发展中的困境。新的化语境下的现代学研究必须史料、经典、思想性和学术性并重,在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寻求中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走向:20世纪中国宪政道路的回眸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宪政?借用毛泽东的话就是“民主的政治”。进入20世纪以来,民主共和的理想之火在先驱者手中一次次被点燃,但又一次次破灭。站在新世纪的门槛,20世纪的宪政历程值得梳理。未来宪政的走向更需要前瞻。一、宪法的懵懂期:从两种思想路径说起 19世纪末年政治维新的失败把一个沉甸甸的话题留给了20世纪。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的那场关于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道路的论争拉开了宪政的序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典型意义上的宪政启蒙运动。血的教训并没有使先驱者放弃他们所着眼的改良道路。流亡…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中国法制史二十世纪的研究状况分五个时期进行了综述 ,考察了研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沿革 ,对这一时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进行了析述 ,并对关涉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考古成果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5.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学论争,学讨论乃至学批评中,都能发现30年代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因此,本的探讨对加深理解3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章分别从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重要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的特征,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30年代特殊的政治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 ,西方刑法学在新旧两派的继续对峙、争鸣过程中 ,出现了若干新的趋势与特点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两派的相互吸收、借鉴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并着手改造和刷新自己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俨然以一副旧人新面孔粉墨登场 ,不过 ,时代的潮流又使它们不由自主地靠拢 ,统合在刑法统一主义的大旗下。西方刑法学的统一主义大潮势不可挡 ,卓而不群、特立独行者已是廖廖。西方刑法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若干更新与扩充 ,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行为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引入与走俏。理论的成熟与实践的深入推动着西方刑法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者们对刑法的目的、刑事政策的合理性与妥当性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深刻的反思 ;有些学者对正统刑法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反动甚至颠覆 ;有个别学者在刑事社会运动中不为时势所惑 ,坚守刑法法治主义阵地 ,并对刑法原则作了若干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因无人知道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在中国兴起之初曾遭遇抄袭问题。1920年代留美教育学者登台又引发新一轮抄袭,即使范源廉曾在教育总长位上提倡发展改善国计民生急需的教育研究,也无法遏制抄袭及美国教学法实验在教育界蔓延。但1925年以来在内部反思、外界批评作用下,教育学仍能寻求新生。尤其陶行知、晏阳初1926年起改从现实国情出发,不仅开拓了有益改善国计民生的原创教育研究进路,还让中国形成了能赢得世界认可的乡村平民教育学派。围绕抄袭与原创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研究,可以拓展既有教育学史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及本土学派建构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2000年4月4日至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法律系、法制史研究所主办的“20世纪中国法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香港、台湾、美国、韩国的专家学者约12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卫篇,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19场。研讨会采用论文撰写人报告、评论人评论和旁听人提问、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就20世纪中国法制的艰难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反思,研究依法治国的客观规律,并对21世纪法制的发展提出了构想和展望。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97年刑法典颁行以来,我国刑法立法经历了一个立法政策由单一从严到宽严相济、立法数量由少到多、立法内容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我国刑法修法总体上坚持了刑法修正案模式,刑法立法的民主性得到了较大提升,刑法立法日趋科学,刑事法网愈加严密。未来我国刑法发展应当坚持理性的立法观,合理回应重大社会关切,坚持适度犯罪化与适度非犯罪化相结合,坚持刑事制裁的轻缓化与刑事制裁措施的多元化。在立法模式上,我国刑法立法应当继续坚持统一的刑法典模式,适当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修法职权,实行相对严格的法律案三审制,并进一步完善刑法的结构、制度和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话语政治以及文本策略与文本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时期 ( 2 0世纪上半叶 ) ,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文学时期 ,它既是对中国国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呼应与反馈 ,又是对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启蒙与滥觞。最早的海外华文文学实体 ,出现在南洋地区 ,即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 ,它对中国文化文学的“移植”及对西方文化文学、居留地文化文学的“嫁接”典型地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继承关系方面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演进的尚武化等都较大地改变了文学书写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与国籍法——国籍法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昌 《现代法学》2003,25(2):170-174
海外华人对中国历史上的国籍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海外华人的要求与力量是推动国籍立法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且也体现在立法中为争取海外华人的认同、维护华侨的正当利益、发展正常国家间关系对血统主义原则的采用以及关于入籍与出籍的一些具体规定上。海外华人对国籍立法的影响也说明 ,法律源于社会 ,即一部法律制定的起因及其采用何种原则 ,主要是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 ,而关于立法的知识则在其次。  相似文献   

16.
本从20世纪末叶的中国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即从统摄艺的感性学角度看来,这共同性就是审丑,其具体表现为: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学审丑思潮的出现;学由初期的局部审丑到中期的全面审丑,新时期学尤其是是锋锋学的审导意识和特点与近现代学中对丑的展览和欣赏具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导致中国学在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美学变异。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权语词在中国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之所以建构一个兼容了叙述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理论的文体学框架,是为了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新的阐释.这一框架主要包括文体与文体学符码的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式、叙述模式、文化语境、文体的制作与传播等层面.阐释的意义在于,突破社会-历史批评定于一尊的传统研究格局,通过形式批评和价值批评的有机整合,显示新世纪报告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引进海外人才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确认归侨身份是侨务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其进行安置和保护其权益的基础和起点。归侨能否融入国内主流社会是检验归侨安置政策的最重要标准,以此标准衡量,我国过去60年来的归侨安置政策不完全成功。现行归侨安置法律存在着归侨身份确认不严谨、安置内容不明确、社会保障范围窄、忽视融入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等问题。因而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公民居留期制度,实现公民动态管理,完善确认归侨身份的法规规章,明确“促进融合”新对待归侨方针,免费提供强迫性和自愿性融合课程,澄清现行法律归侨安置方面的歧义性规定,进而完善归侨身份确认和安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