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学堂 《美国研究》2003,17(3):42-51
由于大国力量的兴衰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霸权周期论出现了贫困.新兴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与挑战国家划等号.大国合作局面的持续与美国霸权强化的并存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安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避免大国冲突和实现霸权的和平更替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张学昆 《美国研究》2016,(4):37-57,5,6
随着近年来国际体系的失衡,美国国内就美国“大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聚焦于两种战略选项:在国际体系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应继续推行以深度介入世界事务为主要特征的霸权战略,还是应该开始实施以缩减国际承诺和前沿部署为主要内容的收缩战略。深度介入的支持者认为,美国仍然能承受霸权的成本,并且深度介入能给美国带来可观的安全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收缩的支持者则认为,为应对权力相对衰落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应该减少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收敛霸权抱负,以实现战略手段与战略目标的平衡。当前美国的对外战略论争隐含着“美国仍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支配地位”的假定,这种支配地位能给美国提供不同的战略选择;同时这也隐含着“霸权衰落后美国该怎么办”的战略焦虑,体现了美国对外战略谋划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枪支管制运动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征 《美国研究》2002,16(4):69-86
本文对枪支管制这一在美国社会中极具争议的问题的由来、发展及前景等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枪支问题的出现,是由美国早期特殊的历史积淀而造就的.当代枪支管制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曲折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目前美国社会关于枪支管制的争论,涉及到公民权利、政府权力与公共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法定权利、利益集团政治和党派之争等多种因素也交织其中,显得异常复杂.因此,美国的枪支管制运动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5,19(3):7-32
本文试图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范式转移的角度分析当前的世界转型及美国霸权,探索解释霸权的理论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权力转移、问题转移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指出权力转移既给予美国独占鳌头的机会,也埋下了美国相对衰落的根源;问题转移赋予了美国巨大的塑造空间,也给美国霸权地位提出了长远观之堪称严峻的挑战。文章认为,美国的霸权战略范式有了转移的必要,解释霸权的理论范式也有了转移的必要,如何看待由权力转移和问题转移所引发的范式转移成为解释美国霸权的重要思路。文章还对美国霸权的既有理论范式进行分析,认为解释美国霸权,应以新现实主义的权力分析为基底、融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和建构主义的观念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综合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学者普遍将美国GDP全球占比作为衡量美国经济霸权的指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项指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将这种现象解读为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美国经济霸权是否在逐渐衰落?对于美国衰落的观点,反对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GDP占比已不能作为衡量其经济霸权的指标.然而,既有研究在"美国GDP全球占比"问题上仍然缺乏深入分析,对美国经济霸权的界定也模糊不清,无法对二者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美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经济霸权的关系.通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定量方法,文章对1970~2018年美国GDP全球占比及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国内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的显著原因.同时,根据对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分析,美国制造业外移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繁荣,使美国经济影响力渗透到全球市场.虽然美国制造业外移导致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但1970~2018年美国GDP全球占比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相反,随着美国制造业的海外扩张,美国经济霸权却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亨利·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批判.他以一种欧洲文化的视角考察美国外交传统,分别从地缘特征、思想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提出了美国外交传统的岛国性质、例外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二元对立等基本属性.同时,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及其外交政策本身已成为美国外交传统的一部分.从沃尔特·米德所提出的美国外交传统划分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基辛格的思想及政策归入杰斐逊传统兼具汉密尔顿传统特征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政教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澎 《美国研究》2001,15(3):83-100
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法律等领域内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的政教分离与宗教自由原则是处理政教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美国政教关系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公共场所的宗教表达、公立学校中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与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相冲突等问题上.政教关系所面临的新难题之一是如何对待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政教关系问题的解决方式主要是法律手段,如何运用已有的法律或设立新的相关法律,成为在政教关系问题上各方争夺的焦点.对政教关系问题的处理,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反映了美国法制与道德,世俗与宗教既统一又矛盾,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灿荣 《美国研究》2001,15(1):56-73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型态的关系的理论.接着,集中分析了美国市民社会与其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主要揭示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起的支撑作用;二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参与的关系,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参与.最后,探讨了美国市民社会的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权力中心多元化(分散)和权力集中(若干极)的两种趋势并行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在讨论这两种趋势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对其中两大重要的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分属于东西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等都存在重大的差异,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不免出现误解。如何认识这些误解的来源和运行机制?如何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加以预测?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并能推动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学系于2013年10月2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欧关系中的误解"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旨在回应盛行其时的"美国衰落论"。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反美情绪的日益高涨,又出现了"美国软实力衰落论"。实际上,美国软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美国在科技、教育、人口方面的竞争力,以及在思想、规范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力,均未衰落。真正影响美国软实力的因素是美国民众的情绪和国内分歧。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逐渐加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研究中美战略关系时越来越强调对华战略竞争因素,强调美国应扩大和改善同其亚洲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特别是改善和那些对中国长期抱有忧虑的国家的关系。他们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合作具有多种目的,但目前的重点是建立防止或劝阻中国通过强制外交扩大在该地区影响的机制,同时利用这些合作加强其盟友和合作伙伴抵抗中国影响的能力和信心。文章运用现实主义分析方法,论述当代美国学者研究中美战略困境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2.
北约东扩:历史地理规律的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从德 《东南亚研究》2002,(5):49-53,63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主要事件 ,它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北约东扩有着久远的地缘政治理论根基 ,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以及历史上德国的战争地缘政治学和法国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无不包含了对欧洲权力意义的论证。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权论”、“陆权论”及德国、法国地缘政治理论中“东进”的主张和新地缘政治学中欧洲联合思想的剖析 ,探究北约东扩的历史地理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自2003年2月以来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其原因与其说是经济的,不如说是政治的.本文从美国政治角度探讨了人民币升值问题是如何变成一个问题以及该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during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sank to the lowest point in the post-war period following the invasion of Iraq in 2003.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both the current state of that relationship and the academic debate which accompanies it. Arguments over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a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transatlantic divergence. Thus, demographic change in America and Europe, divergence of political values between Europe and America, power differences, post-war geopolitical realignments,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American unilateralism and exceptionalism are all analysed and evaluated. While some of these arguments presented are challenge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separate European and American identities from within the transatlantic community is the single most significant contemporary challenge to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磊 《东南亚研究》2005,2(1):86-89
家族企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贡献以及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家族企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保证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代际平稳过渡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美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而华人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但学术界对华人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结合美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家族企业传承规划的实施现状,然后对比了华人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逐渐成为了中国一个时髦的话语,它甚至超越了学术的范畴。本文将对比并分析中美两国学者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侯洁 《东南亚研究》2008,103(1):67-72
美国对菲律宾南部摩洛人的殖民统治对当代摩洛的分离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美国的殖民统治是逐渐演变和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美国利用摩洛大督们对地方权力的控制和影响,实施其统治.大督们也依靠美国殖民政府,加强其自身对当地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选择合作还是对抗,是由菲律宾殖民地政治形势的变动和大督们自身实力的消长变化决定的.有时候合作与对抗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美国殖民统治最终实现了行政上北部天主教地区和南部穆斯林地区的整合,但没有消除西班牙时期留下的北部天主教徒和南部摩洛人之间的偏见和敌对,为后来摩洛人的分离主义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Latin American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regarding LGBTQ+ rights. More recently, LGBTQ-related issues have had major impacts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tics. However, most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Lat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still largely ignores LGBTQ+ movemen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cluding LGBTQ+ movements in social movements research is essential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LGBTQ+ politics in the region and of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al movements more broadly, as well as to address the enduring lack of academic engagement with gender and sexuality as political topics.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热点通常集中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冲突方面,但对华裔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论述不多。本文以三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将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理论与文化理论中的离散视角相结合,深入探讨华裔美国作家进行离散书写时展现的"杂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