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不能同意杨振宁的观点。并针对杨振宁先生提出的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七点理由,分别做出了对应的反驳,最终形成的观点与杨振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2.
刘浩 《瞭望》1986,(31)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应邀来华讲学,他不仅给数百名中国物理学子带来了渊博的知识,还带来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本文对杨振宁教授这次讲学的内容和为期三周的活动作了综述性的介绍和生动的描绘。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教授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然而,作为一名华裔,他于1971年夏毅然访问了中国,成为了外籍华裔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既亲切又陌生在中美相互隔离几十年的日子里,杨振宁虽身在美国,但他的心灵深处无时  相似文献   

4.
提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可就是身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先生,不久前应邀到山东大学做客时,不给大学生们讲物理,却讲"历史",不但使有幸聆听的学子们颇有感触和倍受教益,而且使我等普通百姓也感到新鲜和大为感慨。  相似文献   

5.
1976年4月15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杨振宁博士及其家人。邓颖超说,恩来同志患心脏病已经十年了。不过,使他致命的不是心脏病,而是癌。她告诉杨振宁:1973年恩来同志见你时,他自己已经知道得了癌症。杨振宁说,既然已经知道得了病,为什么不让他休息,还让他继续工作?邓颖超说,谁也没有强迫他,是他自己乐意的。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周恩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要睡眠而能生活的人。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不要睡眠而能生活。不过比起一般人来,他的睡眠时间确实少得多。也有人说,周恩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杨芳 《各界》2008,(8):1
本来,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合大学的专业是化学系.至于考试科目中的"物理",这位16岁的少年只是借了本教科书,提前一个月"恶补"一下.……  相似文献   

7.
曹聪 《瞭望》1987,(44)
今年来方兴未艾的高温超导研究,终于赢得了应有的奖励。最近,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研究员、联邦德国的约翰尼斯·柏诺兹博士和瑞士的卡尔·缪勒教授,以表彰他们最早发现高温超导材料。这证实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预测:超导体研究的最新进展意义十分重大,这方面的成就肯定将获得诺贝尔奖。1987年其他项目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有:现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生物系和  相似文献   

8.
舒泰峰 《各界》2010,(3):13-15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相似文献   

9.
来函照登     
《瞭望》1999,(12)
今年2月2日,原北京大学副校长沈克琦先生致函本刊。提出本刊1999年第3期所栽《跳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误区》一文中关于杨振宁先生研究生学习成绩的叙述与事实不合。现将优先生信件的主要内容刊登如下,并向沈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贵刊《跳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误区》一文称。“据悉。清华大学前不久在整理校史时发现,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当年在校读研究生时。物理专业课本‘量子力学’的成绩为95分.其余三门分别为85分、75分和不及格。”实际情况是:场先生在1942—1943学年度共修习五门课程,其成练分别为,量子力学98分…  相似文献   

10.
一瓢饮闲话     
宏图 《瞭望》1989,(15)
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出任我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直率地表示:“我最恨叫什么什么长!管他什么长!官场,听着肉麻!尊敬我,叫我吴先生就够了。”又因两位高足——李政道、杨振宁成就卓然,舆论每每以“精心培植”称颂先生。为此,在《回忆》中,先生以“适逢”、“巧遇”,淡淡带过,云:“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它们还是钻石。”功成而弗居之坦荡襟怀,堪为师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的第二周,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华人社会无比振奋和自豪,美籍华人崔琦与两名同行一起获此殊荣。崔琦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和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传遍了中国,当传到刚刚回归祖国一年多的香港时,港人沸腾了,因为他是首位在港受过教育的诺贝尔奖得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参谋部,于1863年根据美国国会提案而设立.其院士为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已有1812名院士,其中华人院士25人.在所有院士中,150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25位华人院士中,有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也有中青年后起之秀.美国华人中的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都是美国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13.
郭红敏  卫红春 《侨园》2013,(1):14-15
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崔琦于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崔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2岁他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后赴美深造.崔琦由一个普通的河南农村娃成长为蜚声世界的物理大师,离不开他具有远见卓识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00,(1)
杨振宁前不久表示,中国科学家在20年内很有希望获取诺贝尔科学奖,最迟50年内会变成事实。他说,为此,要有足够的聪明人;国家有足够发展科学教育的经济资源;灵通的信息。他认为,中国12亿多人口,聪明人绝对不少,而中国近年更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大学教育来培育人才,所以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够灵通。他称,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15.
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华侨华人代表在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目睹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300位代表是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华侨华人知名人士,包括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丘成桐、牛满江、袁家骝;活跃在政坛的余江月桂、利勇民;在经贸领域独占鳌头的李文正、谢国民、陈有汉、陈永栽、张晓卿、林梧桐、陈克  相似文献   

16.
1976年12月10日从瑞典皇家科学院传出的那件震动世界科坛的新闻,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中国血统的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荣膺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这项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自那时以来,13年过去了。丁肇中教授从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走下领奖台,丝毫也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者,他至今仍然活跃  相似文献   

17.
外籍院士把脉中国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诺 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纽约 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库斯教授、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米歇尔教授,和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8月上旬应邀来北京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咨询座谈;马库斯、丘成桐、米歇尔还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做学术报告。8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了这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听取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2,(5)
1.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2.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单分子晶体管。3.首台可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问世。4.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诞生。5.新型艾滋病疫苗动物试验取得成效。6.德研制单电子纳米开米。7.发现火星上有水的新证据。8.找到‘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证据。9.激光核聚变研究获得新进展。10.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19.
10月8日清晨,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家中睡觉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及物理学两系的华裔教授钱永健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他从电话中获知,自己和日本有机化学家下村修以及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因在发现和研究荧光蛋白(GFP)方面有突出成就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由此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之后第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多次提到中国学生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专业窄,二是胆子小,缺乏探索精神。我们的大学教师也认为,许多学生有些发“紧”,思维放不开,眼界也不够开阔。一句话,综合能力欠佳。而这正是用应试教育的模式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出于为科教兴国播种希望,为教育现代化插上翅膀的目的,沈阳市自去年开展“百名博士进百校,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以来,已有77名博士接受聘请走进了中小学担任“博士校长”。到如今,这些“博士校长”都为孩子们做了什么?请看以下这篇报道——“你只要把书念好了,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你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