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7名来自离异家庭和279名来自完整家庭的7~16岁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儿童单亲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孩子的性别,抚养者类型,离婚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四个因素是影响儿童对单亲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离婚时孩子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单亲生活适应的显著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理论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累积对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增长及分布会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家庭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从微观家庭的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居民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累积过程中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家庭居住地的经济环境和政府行为对家庭社会资本的累积无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累积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学前期需要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儿童社会技能与社交应对策略的发展,而且具有明显的性别特点。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幼儿园大班150名5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岁儿童的社会偏好性和社会影响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5岁儿童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5岁儿童各同伴关系的类型数量在性别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儿童同伴交往的性别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帮助,促成家校合作,以更好地帮助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因素。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宏观深层次制约因素,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则是影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微观因素。  相似文献   

5.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缺乏专项研究。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对我国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影响因素进行微观实证分析,分析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的11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五种因素对我国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的掌握呈显著正向影响;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我国应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区、媒体、自我五种教育协同作用的小学生灾难教育体系;依据小学生的性别及城乡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了159名小学五年级儿童,主要采用故事访谈法研究了儿童在失望情境下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人际类型主效应显著,儿童在人际关系类型为老师的情境中,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人际关系类型为父母的情况;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差异显著,并且这种差异未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显著影响。(3)半数以下五年级儿童未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目标受其所处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在老师这种人际关系类型下,儿童使用规则的目标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W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四个因素来分析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吸毒产生的客观原因由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所构成。而微观社会环境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吸毒具体行为的发生。家庭、学校及社区等微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吸毒行为的产生 :一是有诱感作用 ;二是有染习作用 ;三是有驱动作用。在制定吸毒的有关社会预防对策时 ,除了具有宏观社会环境的预防措施外 ,还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及社区等微观社会环境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城市融合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涉及程度深。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分析,流动儿童身处无序化的家庭生活、边缘化的学校教育、污名化的社会境遇等构成的城市“非融合”状态,生存于对社会支持功能性独特需求与社会支持结构性稀缺供给形成的张力之中。只有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地实现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12.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佘翠花 《工会论坛》2014,(6):153-154
在同伴群体中,被拒绝儿童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他们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而且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将会影响到他们当前乃至以后的发展。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外部行为特征、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性别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情感和归因等。这些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产生综合的影响作用,因而必须加以综合研究和考虑。  相似文献   

14.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列举校园暴力的类型,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了产生的四个原因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中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市初中预备和初一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心理能量的获得上存在着差异。流动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有着显著的影响。流动儿童对一些不公平制度表现出敏感和反抗倾向。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儿童感到自身受社会环境重视的程度,极大影响着流动儿童能否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少年期(12-14岁)和青春前期(14-18岁)处于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打造的心理素质从个体来讲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从群体来讲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兴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心理教育和世界观等,其中世界观具有统摄作用。要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要对各种客观要素进行分析,认清各要素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对江苏省宿迁市王集镇部分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视角探析了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情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情感交流以及保护功能弱化。为此,应充分调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力量,切实采取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猥亵儿童犯罪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首先要了解其犯罪特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2021年度106份刑事判决书,总结猥亵儿童犯罪主体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身份方面的特征;犯罪对象在性别、年龄、与犯罪主体关系方面的特征;犯罪客观方面中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行为的特征;判决...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列举校园暴力的类型,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了产生的四个原因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中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使用意外内容任务和4个情景故事任务调查了4岁和6岁儿童对社会认知偏见的理解,其中每个故事包括一名行为者和两名观察者,每个故事结束后询问儿童认为观察者会对行为者的模糊行为有什么样的解释。结果显示,6岁儿童能够理解认知偏见影响观察者对行为者的模糊行为的解释。理解社会认知偏见比理解错误信念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