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只有明确党在多党合作中领导地位的形成历史 ,坚定政治方向 ,处理好各种关系并不断改善其领导 ,才能进一步巩固这一制度 ,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5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三个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重大问题的议事规则,政协中非党人士的最低比例,非党人士担任政府实职,党外人士培养的组织保障等内容。这些文件的精神对于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发[2005]5号文件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总结了14号文件下发以来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各项政策。认真学习和贯彻5号文件,就必须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产生了彪炳史册的"三座实践高峰"和"三次理论飞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三座实践高峰"和"三次理论飞跃"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实践的发展,愈益彰显出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伟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并经过无数艰难和曲折逐步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政党制度,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对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对今天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加强,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关系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发展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恢复、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其确立、发展、完善至今,从其制度框架的初步设计,直至清醒认识到必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期间历经数载,也几经波折,既有深刻教训,更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抚今追昔,鉴往知今,必将对坚持和完善这一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大有裨益;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
多党合作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建立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的智慧结晶。在创立、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着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在全面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多党合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和我国的多党合作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把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来,我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不断取得的进展,已经为巩固和发展我省政党关系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共创未来,要求我们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始终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准则,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政党林立,中国民主党派跻身其中,以自身的特色,独树一帜。探讨中国民主党派的特色,不仅对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进步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也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更高意义上的政治文明是指与人类高级社会形态保持协调联系的政治制度的综合反映,是政治科学化、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制度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廉洁化和政治高效化等方面的表现。具体表现为:1、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2、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相似文献   

1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扬我党一贯重视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1)制定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纲领性文献; (2)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写入宪法; (3)进一步强调要发挥民主党派的职能作用; (4)进一步强调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5)加大对党外人士安排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政治文明,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造。一、政治制度的明智选择寻找一个符合…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执政党和参政党以及社会各方面应当尽早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转型作出规划.这一制度的转型是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应当根据工业化基本实现的新形势、按照工业化思维来重新设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和程序,使之充分体现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民主政治制度。坚持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和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自信,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外比较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从改革创新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举。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 ,是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对多党合作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开拓了多党合作理论的新境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 ,从理论与实践上 ,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作出了新的贡献。一组建最广泛的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