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台湾当前的政治危机与“省籍-族群-本土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当前的政治危机不仅与民进党和陈水扁的贪腐与执政无能有关,在深层更与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进程相关。这种进程已经造成了“国家认同异化、省籍-族群撕裂、民主止步不前、两岸关系恶化”的巨大代价。此次倒扁运动展开以来,汇合了公民社会的进步力量,第一次超越了“省籍-族群”式的蓝绿对抗,也促使社会对“本土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反思。但以亲绿学者的思路来看,这一反思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公民的参与责任与理性、社会认同与信任、政治合作与互惠;在互动上表现为:公民社会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平台、协商民主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民主范式之一。构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明确目标和取向,拓展渠道和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防范危机和风险。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启动力、政治文化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骆沙鸣 《政协天地》2009,(11):31-31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采取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转型路径,加剧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民主实践沦为“数人头”的政治游戏。转型路径的演化过程中,“省籍——族群”意识、“国家认同”问题、“选票”民主等等作用,使得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和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显著,其脉络是在政治本土化过程中显示与发展的,特别是在选举时刻,为政治所利用.愈演愈烈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撕裂了台湾社会,民众对此已有不满.台湾民间的一些公民社会团体和学者,开始尝试开展民间的渠道,以相互了解、沟通与理解的方式去推动和解之路,治疗台湾社会为"省籍-族群"政治动员所撕裂的伤痛.这对于两岸交流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民主,协商的观念也随之产生。协商民主理论,其前提在于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其核心则在于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对民主本质的再思考激发了以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的理想的公民社会的探索。本文以协商民主的基本涵义和协商民主的核心为基础,主要论述了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讲有所裨希。  相似文献   

6.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法律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协商民主”之实践状况——以“选票民主”的反思为背景王茹(1.1)对美国国会议员选择倾向台湾立场的动机分析杨剑(1.9)关于中日间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与中美日“三角关系”廉德瑰(1.17)台湾地区反黑“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安阳市政协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联系工作实际,开始探索运用“论辩”的方式进行协商议政,并适时推出了“思辩堂”,有效地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了科学决策,创新了协商民主方式,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给予长篇报道,引起了强烈地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近来一直把“民主”挂在嘴边,甚至还把“民主”作为统一的前提条件。台湾当局不厌其烦地到处宣扬所谓的台湾的“民主成果”,将台湾的选举视为“民主化之经典”,是展示台湾“民主政治”的“精彩广告”。但是,在台湾“民主政治”外表之下,许多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在酝酿发酵,台湾当局标榜的“民主体制”和“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样子,已引起海内外一切关注岛内政治发展人士的高度重视。选举文化的败坏台湾的选举文化已经悄悄地建立起自己的游戏规则,即栽赃诬陷、争相媚俗以及花钱买票。政客之间的相互抹黑是选民们最为熟悉…  相似文献   

9.
向维维 《传承》2010,(21):56-57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当前在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们必须理性解析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无疑会为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促进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当前在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们必须理性解析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无疑会为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促进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息息相关。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3.
台海和平环境的建立,是两岸当局与人民自1949年内战之后一直的期待。两岸对和平远景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理想走向实际却需要一段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前言、两岸创议“和平协议”的历史背景介绍、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协议设计与推行、两岸对“和平协议”解读的相互冲突,以及两岸“和平协议”签署的展望,来解析两岸对此一问题的立场与要求,并整理出双方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彼此尚无法“跨出门槛”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政治关系有所改善,经济关系突飞猛进,然而两岸政治关系的相对滞后已明显妨碍到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在两岸关系步人“深水区”之后,两岸双方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巩固“一中框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开启政治对话进程,深化媒体交流合作,努力推进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经了群众运动、不搞运动和公民政治参与三个历史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走势,从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到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从运动性的“大民主”走向建设性的有序参与,从突击式的民主“跃进”走向稳步推进的民主建设,从行政主体的“权力操控”走向官民互动的“民主恳谈”。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技术推力与精神动力的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制订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规划台湾大陆政策基本框架的主要法规,其立法时期正值台湾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立法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主要表现在提案立场、政策主张、审议与修正程序。提案立场与政策主张之争主要反映出台湾地区主要政党大陆政策主张的差异。而审议与修正程序之争则是与当时的政党政治具体运作有关,其中民进党凸显的是抗争性立法风格,而国民党更多是内部的派系之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岛内日趋激烈的政党政治发展,对台湾地区大陆政策立法过程的作用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7.
1935年的台湾博览会,台湾总督府作为策展者,力求将台湾装扮成“繁荣”、“昌盛”的形象,这些展示成了外界判定“日本殖民有功论”的资料证据。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对博览会有相关的记述和叙事,他们以自己的“小叙述”,或纠正,或对抗策展者的“大叙述”。经由博览会这一空间,可以解读出台湾“殖民现代性”的驳杂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仅是阅读两岸官方的文书与代表性谈话,就来定论“一国两制”在台湾存续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误判.一个模式是否适用,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当局,反而是民意.如何检验“一国两制”价值的标准,本文特从台湾历年来对是否接受“一国两制”的民调结果,进行数字与问卷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了解:1.从民调数字分析“一国两制”对台湾的适用性;2.剖析怎样从民调数字观察“一国两制”是否在台湾存在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简析民进党“大选”中的政治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8,(3):17-23,50
2004年“大选”,民进党阵营针对当时的选民状况和媒介资源,精心构筑了“多层+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策略,以“多层”的传播一点点地收割选票,最后以“突发事件”完成致命一击,这当中民进党对人际传播的运用尤为出色。2008年“大选”,民进党仍沿用了该策略中的一些内容,然而国民党已经习得经验,有所防范,马英九也发展出“Long 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来破解民进党的攻击,而民众对民进党过度使用负面选举术的反感加大,马萧最终赢得了“大选”。  相似文献   

20.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