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罗汉工农红军游击队,是中共闽中特委在开辟罗汉游击根据地时建立的。 1934年5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敌人破坏,市委常委王于洁在福州脱险后转移到莆田,重建莆田中心县委,王于洁任中心县委书记,并对莆田游击队进行整顿。6月,福清党组织也遭敌人破坏。从上海返回福州而  相似文献   

2.
智取塔头尾     
1936年的夏天,正是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我苏区,妄图将我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上。红军游击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霞浦的敌人惶惶不安,忙将兵力集中到县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巩固和保卫海上交通线,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在闽东苏区这块广袤的红土地上先后建立了三支红军海上游击队,"一支在现在的霞浦县海岛乡、一支在福鼎市秦屿镇和大岗山、一支在连江县下宫",统称为闽东海上游击队,而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当属霞浦海上游击队。对于这支来自普通渔家子弟的英雄海上红军队伍的特殊历史地位与贡献,中共宁德市委原副书记唐颐撰写  相似文献   

4.
抬头望北斗     
一、意外消息月光皎洁,繁星满天。在武夷山脉西段猪子(山东)寂静的山头上,除了警戒岗哨之外,游击队的战士们都已经睡熟了。但是,彭胜标和胡荧佳却久久难以入眠。他们是这支革命队伍的领导人,此刻心中有许多个问号在翻转。自从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闽赣边界的深山老林里。敌人实行了残酷的“五光”、“十杀”政策,用“移民并村”的恶毒手段,割断了红军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又订立“保甲连坐”的制度,组织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和自卫队,修公路、筑碉堡、架设电话线,对游击区进行层层封锁、步步包围,梳头般地“搜剿”了几个月。敌人的大部队撤走后,还留下独立第33旅、别动队和各县保安团“驻剿”,日夜监视,时常搜山。游击队的处境非常危险、困难。游击队在从长汀到瑞金的百里大山里,坚持斗争已经有两年多之久,和敌人进行过近百次大小战斗,有的是敌人派兵搜山“清剿”,有的是我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的联保办事处,镇压叛徒和极端反动的坏家伙。尽管总的形势仍是敌强我弱,游击队却不但能在逆境中求生存,而且还不断地发展壮大,正式打出了汀瑞红色游击司令部的旗号。汀瑞游击队由陶古、瑞金游击队为主要力量,后来又  相似文献   

5.
]三年游击战争是陈毅一生中最艰苦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岁月。面对强大敌人残酷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 ,红军游击队时时处于被打死、饿死、困死的威胁之中。陈毅和项英一起 ,领导红军游击队 ,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 ,克服了重重困难 ,战胜了敌人 ,保存了革命力量 ,迎来了南方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华山游击队的兴起,使国民党波阳县政府深感恐慌,县长姜伯彰多次派兵清剿,一无所获。1930年2月中旬,姜伯彰又派县警卫队突然袭击华山村。由于群众及时把消息报告了华山游击队,敌人又一次扑空。不料,华山游击队员邱雨明却在回队途中,遇上了警卫队,成了俘虏。 姜伯彰象抓到救命稻草似的欣喜万分,令警卫队李队长严加审讯。邱雨明一身软骨头,敌人一唬,就趴在地上,连连叩头:“大人只要饶了我,一切听命。”  相似文献   

7.
1934年,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闽东出现了一幕幕惨剧:独立师被迫撤出苏区;马立峰、陈铁民、詹如柏等闽东革命主要领导人被捕遇难;安福县委书记吴廉叛变,县委机关被破坏解体……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峥嵘岁月里,新任安德县委书记马步周领导游击队采取“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战术,和敌人在大山里周旋,给了敌人几次打击。尤其是在敌人鼻子底下夜袭国民党福赛公路黄澜工程处,更是给了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国民党福安县当局气急败坏地派兵四处追捕。  相似文献   

8.
智取青山铺     
长汀县的青山铺位于县城与古城镇之间,是闽赣公路旁的一个小山镇,地理位置险峻。红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此设置了一个联保处,建造3座炮楼,并配备了有40多枝枪的反动武装。汀瑞游击队决定拔掉敌人的这个据点。汀瑞游击队有80多人,每人一支好枪,是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种子。但是汀瑞游击队缺少重武器,更没有大炮和炸药,倘若攻炮楼、打硬仗,难免自己会受到损失。再说枪声一响,汀城的敌人乘汽车半个小时就可赶到。古城团防局也有百余名敌人,离青山铺更近。所以对青山铺只能智取,而且要速战速决。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七年三月,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向我陕甘宁、山东等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为粉碎敌人这一阴谋,党中央号召南方各省游击队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征兵征粮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后方,配合我军正  相似文献   

10.
彭胜标找党     
意外消息月光皎洁,繁星满天。在武夷山脉西段猪子岽寂静的山头上,除了警戒岗哨之外,游击队的战士们都已经睡熟了,但是,这支革命队伍的领导人彭胜标和胡荣佳却久久难以入眠。自从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闽赣边界的深山老林里。敌人实行了残酷的“五光”、“十杀”政策,用“移民并村”的恶毒手段,割断了红军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又订立“保甲连坐”的制度,组织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和自卫队,修公路,筑碉堡,架设电话线,对游击区进行层层封锁、步步包围,梳头般地“搜剿”了几个月。敌人的大部队撤走后,还留下独…  相似文献   

11.
赣粤边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赣粤边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战胜敌人的最基本力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赣粤边有利的地形,是红军游击队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1934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南方八省14个地区仍留有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支持下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进行抗日战争和夺取解放战争胜利,保留和准备了重要基础力量。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的《冬梅》,通过瑞金地区一支游击队在政委李冬梅领导下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历程,生动而形象地勾勒了这一被称为"三年游击战争"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周武兵 《党史文苑》2007,(11):13-14
赣粤边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赣粤边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战胜敌人的最基本力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游击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赣粤边有利的地形,是红军游击队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福建省各地红军被迫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随着敌人的残酷"围剿",分散在全省各地的红军游击队与党中央及上级领导机关的联系完全中断,基本上与世隔绝,很少知道外界的消息.斗争形势不断恶化,加剧了福建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革命前途如何?红军何去何从?这就很现实而又十分严峻地摆到了福建各游击区党组织与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面前.能得到党中央及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各游击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十分迫切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正在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中有一段情节,描写了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过津浦铁路的故事,但篇幅有限,没有对护送刘少奇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实际上,刘少奇与铁道游击队之间有着一段值得称颂的故事,可以称得上"传奇"。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分割下,鲁南山区根据地被严重压缩,出现"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连"的严峻局面。湖滨平原上,敌人的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抗日武装从湖西到鲁  相似文献   

16.
《党史纵览》2011,(5):56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毅率领的游击队隐蔽在深山密林里,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乎天天都要转移、行军,和敌人周旋。陈毅除了携带驳壳枪、雨伞、公文包之外,他在腰里还缠着一个布口袋。这个布口袋里面装着陈毅从中央苏区根据地突围时带出来的一笔经费——金条。当时的斗争环境十分艰苦,游击队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它。为了妥善保管这笔重要的资金,陈毅将金条装在布口袋里缠在腰中,连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解下来。一次,一个特务想混入游击队  相似文献   

17.
闽中地区早在大革命时期(1926年初)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大革命失败后,党就转入农村领导武装斗争。1930年,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者来到莆田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闽中特委和福建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创建了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由于敌人的“围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被摧残了,但党组织和游击队仍然坚持下来,农村武装斗争还继续向前发展。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由于国民党集中主要兵力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0,(16):F0002-F0002,F0003,F0004
1934年,柘洋红军游击队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在东源打石坑后山设立秘密“红军洞”。中共霞鼎泰县委委员、苏维埃政府主席吴成及红军干部、战士经常隐蔽在该洞开会、研究作战、部署任务等。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86,(10)
在药姑山周围的崇阳、通城、临湘几个县中,临湘壁山苏区游击队队长姚天才,是个传奇式人物。提起“姚天才捉‘姚天才’”那段轶事,人们更是津津乐道。一九三一年初,国民党临湘县团防局贴出一张告示,悬赏一千大洋取姚天才首级,活捉其人者加倍奖赏。告示贴出半年多了,姚天才领导的游击队却更加活跃。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原来的数字上各加一千。  相似文献   

20.
1963年8月,由刘万仁、程上荣、吴乙编剧,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红河激浪》制作完成。该片反映的是遵义会议以后,活跃在陇东地区的一支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历经千辛万苦,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片中塑造了赤胆忠心、英勇善战的游击队队长张铁娃的形象,主题思想是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