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难题,并借助宗教式的悬设在实践理性中论证了其"至善"命题,试图以一种思辨的道德神学方式消解内在于"至善"中的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深入分析康德的"实践理性悖论",并从基本道德法则认同、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个体道德价值信念的维度尝试"德福一致"的现代建构,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伦理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员关怀",就是将"人文关怀"思想引入党内生活,通过各级党组织关怀党员、党员间相互关怀等措施,对全体党员进行真情关怀服务.宜昌市点军区的实践表明,"党员关怀"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世闻  李志坤 《前沿》2006,(11):57-59
本文考察了我国"虚拟"研究的发展过程,概括了学术界在"虚拟现实"、"虚拟实践"方面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了"虚拟"生存不会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面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的需要,又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包含着"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可以用数字概括为"一、二、三、四",即围绕一个科学命题,进行两项伟大实践,通过三条实现途径,形成四种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5.
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意义与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8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由于其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它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消极两方面.面对大众流行文化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整饬,做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和强大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应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出具体要求和途径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唐珊 《人民论坛》2020,(5):136-13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是电力企业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要,保障电力供应.最近,江西省电力公司党组结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江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全省电力系统再次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由浙江百姓投票选出的10位"最感动您的民工",站在了布满鲜花和阳光的城市前台,接受他们为之劳作和奉献的城市的敬意和祝福.其实感动着浙江人民的农民工,何止十位百位千位.他们通过进入城市经济社会的实践活动,构成一个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他们用自己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日常精神,诠释着浙江为什么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10.
《政策》2003,(2)
"小康水平"指的是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1991年,国家提出过一个对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量化的标准,包括16项指标。 "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关于"儒道互补"问题的研究,均致力于在哲学上寻找其内在的基础。然而事实上,"儒道互补"并不具有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石,更不成其为一套严格的实践哲学;其仅仅是日常意义上的一种生活变通或实践智慧。儒、道两家各自为对方留了一个"开口",从而保证了"互补"在实践上的可能性,因此儒道互补的真实经验是"外史"而不是"内史"。辨清这一点,对我们重新反思现代生活的一维性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制度人学价值论批判与反思维度不断凸显的意义上,人文,首先可视之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同时,它更是一种融法律、道德、宗教等基本诉求在内的普遍化的制度精神信念.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则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是人文思想的制度化.在一个抽象伦理教化有余、制度化建构努力严重不足的国度,该民族之人文理性素质和人文精神传统、人文价值信念的确立,实质上是一场艰难而伟大的持续性的制度化实践过程.现代和谐有序的公民社会,不仅需要合理的人文化了的"公共性生存"的理念旨趣,而且需要以"治理"和"善治"为特征的实现此种理念的制度保证--一系列相互制约的优良制度安排的主体性博弈.作为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之关键和深层内核的人文理性,其内容的现实展开以及多重价值规约功能的现实发挥,离不开有效的制度精神的支撑和新话语表达方式的实践创制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作为一个独立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重视并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正确引导社会心理健康发展,以推进和深化改革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使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 ,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面对“四个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需要我们去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25年来,唯物史观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唯物史观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出"新",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赋予了唯物史观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6.
解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理论讨论当然重要,同时,从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探讨也很有必要.由于基本国策具有全局性和统领性的政策特质,因此,无论是对政策问题的认识,还是对政策精神的理解,以及政策目标的设计、政策实施原则的确立等,基本国策都包含了较深刻的思想性内容.政策思想具有实践观念的意义,它与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但对实际生活的影响非常直接.理清"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政策思想,对推进这一国策的执行意义十分积极.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国策的价值选择、目标体系、实施原则,以及与法律和具体政策的关系等方面,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包含的政策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为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的结果,大学生"村官"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身份和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是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角色身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角色社会化"过程.本文以在两个专业网站上收集到的28份大学生"村官"的自述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自我身份认同、和农民的心理距离、价值实现度三个向度,来探讨他们在这种强烈反差下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先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理论,都构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之链,而各个历史阶段的探索构成了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石仲泉的"链环论"对中共党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全球化进程趋于同步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特质,更具备"世界性"因素。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是"对话",不仅要与"自我"传统对话,更需要与"他者"场域对话;不仅要反思"自我",更需要尊重"他者",进而获得并奠定全球"对话者"的地位。基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一脉相承的意义上,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化进程及其根本路径在于实现"网络文学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追求美好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主要执政理念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美好生活需要"的概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更加深刻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憧憬.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既包含维持人们生存最基本的硬需要,又关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软需要.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解读,对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厘清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