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绩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6页),周仲秋同志在《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见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日本刊)一文中认为:“现实基础”就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行文逻辑看,恩格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叙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这一过程的。他首先历史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而且  相似文献   

2.
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为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提供了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3.
也谈对随书光盘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图书随书光盘越来越多 ,而传统的随书光盘管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故应对其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大工业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自然科学进入综合性思维阶段和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从而使阶级斗争关系明朗化之前,人们不可能清晰地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用自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去建立实践本体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即在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所建立的理论根基上,是不可能产生有现实价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所能产生的只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思格斯所总结的:“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正是在于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这一根基是由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基本内涵的"三大批判"共同构建的。可以说,正是揭示了隐蔽在物与物的关系的下的阶级关系的哲学批判,唤醒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行动主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正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历史性"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正是揭示了保留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不可能性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扫清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三大批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张英杰 《学理论》2012,(17):244-245
理解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但对于“理解”的理解,很多教育者并没有深层次的探求.“理解”并不是“理”与“解”的简单相加,理解是一种诠释的行为,是一种同化与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社会主义面临挑战和危机的情况下,必须从理论上把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发生的变化说清楚,这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描述工人阶级的变化,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探索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一些早已定论成为基本常识的问题,遇到新的“挑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新课题,这是理论发展史上常见的情形。比如: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前两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但是最近有的同志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剩余价值学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应“包含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见《光明月报》1584年7月16日、1985年3月4日《科学社会主义》专刊李延明同志的文章)。李延明同志的观点涉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结构、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  相似文献   

9.
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为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提供了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有成绩的,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在我们所跨出的每一步中,都可以听到有份量的理论声音.但是,这些年来,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相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集中表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学”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名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路线以来,真正迎来了我国科学大发展的新春。在欣欣向荣的科学百花园中,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一朵新开的鲜花。已成为我国一门重要的新兴科学和学科。这门理应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首要科学,以往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足够重视,而近十年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我国出版了近百种名为《科学社会主义》或加上《原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后,还存不存在继续克服“空想”的问题?对此,有人似乎不以为然,似乎以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已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再谈“克服空想”未免可笑.其实.随着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然存在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克服空想而日趋接近科学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后,  相似文献   

13.
日本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随着日本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共产党对指导党的行动的基本理论也在进行不断探索。在经过指导思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奋斗目标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向共同社会的调整,斗争方式从暴力革命到议会斗争的转变后,日本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探讨日本未来发展到社会主义后,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放一、从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到科学论证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直到1873年恩格斯才第一...  相似文献   

16.
面对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结合具体境遇得出了系列逻辑贯通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断。但结合资本全球积累结构的演变来综合反思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历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认知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对称积累的历史格局下,社会主义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已本质地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边缘落后国家的历史规定,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持基本原理与时代创新的内在统一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拓发展,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最新展现。  相似文献   

17.
对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其带有价值倾向,即凡是"发展"就总是好的,发展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对发展缺乏追问和反思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承诺,它既反映了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亦凸显了人的实践主体性、能动性。当前我们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乃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采用恩格斯的表述,即,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这是值得商榷的。恩格斯于一百多年前社会主义社会未在任何国家建立的条件下所作的这个表述,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代科学社会主义所实际研究的客体。理解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表述,不能离开当时他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由此规定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含义。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其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对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卷实现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已经消亡,没有了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阶级差别也不存在了。同时,他们认为,消灭了竞争和私有制,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解放。(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0、213页)显然,在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实现。因此,恩格斯所说的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精辟地指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归纳到一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讲话》把我党七十年经验归结到“结合”二字,抓住了根本和实质。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和实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看,《讲话》把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经验,集中到“结合”上,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探索,作出科学的结论。为达此目的,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联合发起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