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的土炮闪耀着朴素的理想之光 在一个夏天即将过去的日子里,我见到了陆晓幸,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录音师,一个清清瘦瘦的青年人。 陆是我在这座城市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他的谈吐、他的叙述、他的  相似文献   

2.
真实的幸福     
韩冬红 《人民公安》2011,(15):61-61
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个重度残疾修鞋匠,不管我是愁苦、还是高兴地经过他的摊前,都会看到他一脸阳光。按说他是最应该笑不出来的,他有个靠贷款上中医大学的儿子,还有个看上去高大健康,实则病歪歪的老婆,  相似文献   

3.
<正> 他从处州大地走来,他从异国他乡归来,带着他的赤诚、带着他的睿智,运筹帷幄,波澜不惊,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也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品味的壮举。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是一个企业家、慈善家,但在更多人的眼里,他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寥寥数笔,就将一个大写的人字,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里。初识陈侠5月的丽水,虽然刚刚入夏,但炎热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新沂市王庄镇民政助理宋子平对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民政事业,他每年大部分时间工作在群众之中,就连7、8岁的娃娃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几年来,在他的积极帮助下,全镇有120多个贫困户脱贫,有40多个老党员、老复员和老退伍军人落实了草改瓦住房,经他办理的1800多对婚姻登记无违法、无差错。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一个个贫困家中,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宋民政”。  相似文献   

5.
不放任     
25年前,一个小男孩在火车站与妈妈走散,从此他的人生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他去过很多地方: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无论在哪里,他一律只围着火车站转,好像是围着妈妈。他捡瓶子、擦皮鞋、搬行李,攒到一点钱,就扒上运煤车,换个城市,继续找妈妈。一年又一年。  相似文献   

6.
朱晓峰 《春秋》2010,(6):64-64
矢志不渝学医路 一片丹心不忘本 牟庆军的灿烂年华是在动荡的年代度过的,然而他的志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动荡而变得模糊,相反,更坚定了他报效社会和祖国的宏愿。他系统学习了骨营养、骨创伤等一系列完整的知识,一篇篇医学论文从他的笔端流出,一个个奇迹般的手术先例在他的手中完成。他靠着白手起家,逐步积累资金,  相似文献   

7.
我男朋友2004年12月份退伍,2005年3月底应聘至保安公司。与他相识是在2003年3月,平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对于他这个人的了解,更多依靠通信和电话,只知道他在部队里是个出了名的人物,至于是什么地方出名那可就不知道了,他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事。直到退伍回来这一年多的时间,我才算是领教了他是如何出名的。他这出名和别人不一样,他是“玩命”出了名的。他有时候做起事来一是一、二是二,有时候却尽是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举动,偶尔也能幽上一默,把你笑个人仰马翻。他可是个鬼灵精,满脑子都是些个鬼点子,用我们本…  相似文献   

8.
覃宏恩 《当代广西》2005,(17):39-39
扎根基层10多个年头,足迹踏遍4个乡镇、60个村委、1000多个自然村,20万农民兄弟的冷暖一一牵挂在他心上。他就是被农民兄弟称为“民心书记”的钦州市灵山县武利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郭德法。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同志的早期革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的无私无畏、机智勇敢、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在学习他的崇高思想与高尚品德的过程中,在继承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不少同志对周恩来同志早期革命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探讨,给予我们不少启示。现就周恩来同志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他在日本所切望的“新思潮”的含义何在?他回国又是怎样宣传、贯彻“新思潮”的?他被捕后在狱中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依据究竟取据于何处这样几个问题,略抒己见,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罗平县的少数民族村寨,无人不晓这位年近花甲的彝族干部──罗平县民委主任毛金昌,人们都叫他“老毛”。提起老毛,说他是汗洒少数民族村寨的人,是丝毫没有夸张的。确定民族地区发展项目有他;在民族地区解决“热点”问题也有他。他在任民委副主任到民委主任的13年中,足迹遍布160多个少数民族相应聚居的村寨,调查过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为协调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奔忙,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辛勤耕耘。县领导说他是个老实人,部门干部说他是个老直人,单位职工说他是个忠厚人。他确是一个老实、耿直、忠…  相似文献   

11.
康鹏  王琰 《传承》2009,(1):34-35
叶问身怀绝技却一生处世极为低调,他不恃武好胜,不与人比试武功的高低,不主动与人争斗,生活恬淡闲适。他除每日随三五个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外,偶然也会同好友打上几圈麻将,他还喜欢观看斗蟋蟀、斗狗。叶问在家中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非常尊重自己的妻子,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毛主席评价他"三个好",邓小平给予他"三个不愧、三个永远"的高度赞誉。历史也巧妙地将壮族的"三月三"、东里的"三潭映月"等具有特殊意义的"三"和韦拔群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他早年在右江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大家亲切地叫他拔哥。毛主席评价他"三个好",说"韦拔群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农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3.
王捷臣同志(1898.7.27—1983.12.26)离开我们已经25个春秋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们面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不是因为他贤夫、慈父的温暖与威严,也不是因为他一生坎坷、磨难与不凡,更不是因为他的高官与显位,而是因为他是一位  相似文献   

14.
孔繁森给人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而他“跑”的精神,更值得人们学习、敬仰。 孔繁森在阿里地区工作,不辞劳苦往下跑了八万公里,几乎跑遍了所有乡村。全地区一○六个乡镇,他跑了九十八个。他往基层跑,往边防哨所、兵站跑。他妻子去西藏探亲,为他做出香喷喷的包子。孔繁森刚吃,又想到西藏老人,拿着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的副社长、《科学》杂志主编旺吉乐同志是个清瘦、谦和、睿智的长者。他虽然是个杂志主编,你可绝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出版工作者,他实在是个杂家,通才,还是个献身科普事业的有心人。 他曾是一个优秀的教员,有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任教23年的历史,教过语文,也教过地理、数学、化学,是个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有贡献的人。他也曾是个痴痴的文学青年,爱好诗歌和小说创作,用文学语言讴歌新生活,一些作品公开发表。他是个翻译家,参与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和鲁迅艰涩杂文的蒙译工作。他还是个自然科学的孜孜探求者,当十年动乱打碎了他的纯文学创作梦时,他把注意力转到了自然科学上来,七十年代中期编著出版《自然地理基础》,并被自治区教育出版社列为中学课外读物。深厚的文学功底,广泛的兴趣爱好,执著的探求钻研,使他成为科技杂志编辑的最合适人选。1978年秋天,当科技出版社物色编辑  相似文献   

16.
在一起冤案中,他失去了官职、党籍、名誉,度过了600多个梦魇般的日子。案件最终是平反了,他从经济上也获得了国家赔偿,但他的政治生命却没了,党籍也没了。两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申诉  相似文献   

17.
袁士坚 《乡音》2014,(11):31-31
"感恩、包容、诚信、创新、厚德"是他的行医理念。这10个字写在他诊室的墙上,伴随着他度过了20多个春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累计向困难群众捐款10余万元,减免诊费、药费100多万元,治愈了大量心脑血管病人和普通病人。他是邯郸市政协委员、磁县政协委员、磁州镇兴礼街医生刘金海。刘金海刚独立从医的那年春节前夕,一位下岗职工刚做完食道癌手术,生活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8.
康来有其人     
蓝璜 《今日中国论坛》2007,(12):114-114
若是在街上看见他,没人会认为他是个生意人——瘦得支支棱棱,长得其貌不扬,穿得又风尘仆仆;若是见过他家的状态,那他就更不像是个生意人了——窗户漏风、墙面斑驳,碍手碍脚的石头里里外外横躺竖卧;而即便以他那教英语的妻子和大学就要毕业的女儿的观点看,康来有恐怕也依然不是个生意人——家里既无车又无存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不难想象,买不起大设备的中国天文事业会怎样。而天文学家陈建生却始终是怀着执著、抱着乐观,他更愿提到河北省兴隆县那座不知名的山,那山上有他们的兴隆观测站,这简直是他的情之所系,就连他的研究生也常常在山上住两三个月。最近,他们在那里发现了48个HH天体,这消息已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钟》公诸于世;仅在半年时间内,他领导的小组又在这个观测站发现了国际上临时命名的300多个小  相似文献   

20.
蒋筑英,1939年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旧职员家庭。解放后,他曾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红旗下幸福地成长。1954年,他的父亲因历史问题被错判劳改入狱,年仅15岁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学习以报答祖国,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间,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是他的信条。大学期间十个寒暑假,他有八个是在图书馆度过的。1962年大学毕业前夕,母亲来信催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蒋筑英理解母亲的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