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1月,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全国卫生系统鼎鼎大名的山城名医宦世安光荣入党,我作为《重庆日报》社记者前去采访。  相似文献   

2.
刘苏同志是抗日战争中活跃在山西省雁北一带的著名将军。他有许多传奇式故事流传在民间。那时,我与他日夜相处过,粉碎“四人帮”后,又同居北京万寿路,来往频密。不幸的是这位我的老战友,或许说是被我经常采访的对象,于三年前的今日即1992年1月逝世了。就在与他永别后的当天,我一口气写下一篇文字,今日翻腾出来,补抄一遍于此,也算作对斯友的纪念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我虽然从事采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胆大、心细、“脸皮厚”是确保采访顺利完成的三大“法宝”。胆大,是指记者坦然面对一切采访对象的胸襟。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事实上这个职业充满了挑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陌生的采访对象,碰“钉子”的事经常会发生。怕生和胆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但对于记者来说,这往往是采访中的第一只“拦路虎”。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联系一个采访对象,因过分紧张,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对方没等我把话讲完就把电话给挂了。其次,在采  相似文献   

4.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中国改革报》记者周正贤就民营经济可以使公有制与私有制互为实现形式这一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单东教授,本刊特予摘发,以飨读者。记者:您作为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对“民营经济”这一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您明确提出了“民营经济可以使公有制与私有制互为实现形式”。我们对这一观点很感兴趣,想通过采访将您的观点介绍给广大读者。单东;那是我在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后应邀讲学中提出来的。记者:是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z一切反映…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跑农村的记者。在追踪采访“城中村”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党的政策给京郊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想写出为时而作的好作品,前提之一是必须进行成功的采访。而采访要获得成功,其中的学问很多,像我这样中途改行,且一直在编辑岗位上的人,显然功夫没到家,谈此问题说服力肯定不强。不过,从一些新闻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只有在“身人”的同时,做到“心人”、“情人”,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 1999年6月中旬的一个周一,一上班我便得到一条消息:两天前的一个凌晨,华庄镇黄巷村一家三兄弟勇追窃贼,老二肖国忠、老三肖国清受了伤,现在老二还在医院治疗。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5年前,这个镇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华志明毫无畏惧地与  相似文献   

8.
一个噩耗还是过早地传来了。敬爱的曾志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这对近半年来,一直在她身边协助工作的我来说,倍感悲痛和惋惜。我望着案头上那足有三寸厚的一摞《曾志回忆录》打印稿,不禁潸然泪下…… 知道曾志这个名字,还是在27年前。那时我只是个初中生,为了编写“红卫兵上讲台”的乡土教材,我到福安著名的柏柱洋老区采访,一个老赤卫队员带着敬意对我说起“曾志”这个名字。但那时因为她是被打倒的“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的夫人,我便没去多问。 认识曾老本人,是在12年之后。1983年我刚调到福安县委党史办工作,正遇上曾老第一次重返闽  相似文献   

9.
人学世界的耕耘者──记北京师范大学袁贵仁教授本刊记者王梅初次“结识”袁贵仁,是在“北京市青年社会科学学科骨干培养人选推荐书”上,照字如其人的老话,我的“第一印象”是中规中矩、谦和、勤奋、认真,又不乏“灵性”。在后来的采访中,我的这一印象得到了很好的印...  相似文献   

10.
重访张也     
2001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再一次见到著名歌唱家张也。因为自她小时候起我就喊惯了她“也姑娘”,那天也就随口喊她:“也姑娘!”她连忙答应,并亲热地和我合影、寒暄。后来她妈妈也专程来看我,不幸的是我的好朋友、张也的爸爸已病故,要不我们可以来个北京大团圆。说来我家与张也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先是我认识张也的爸爸,而且在工作中结成了好朋友,而后是我儿子唐湘岳采访了他的女儿张也,并向我谈起他写“花鼓嫩秀张也”的经过。他将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说我认识她爸爸。没几天…  相似文献   

11.
“文革”,作为一场悲剧、闹剧、惨剧、丑剧,早已降下大幕。 为了写作百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衰》,这几年我访问了许许多多卸了妆的“文革”演员。我发觉,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变得冷静、客观,对着我的录音机话筒,滔滔不绝地回首往事。一位原是研究历史的“中央文革”的成员对我说:“我的历史教训之一,就是写文章不实事求是。我把我的历史教训告诉你,希望你在写作中遵循历史的原则——实事求是。司马迁的可贵,就在于实事求是。我跟你谈‘文革’,也愿本着这样的原则——实事求是。”如此坦诚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动。这样,我们之间不再隔着鸿沟,而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撩开“文革”迷雾,写出历史真相。 我翻阅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重听一盘又一盘采访磁带,写下这篇采访手记,算是写作《“四人帮”兴衰》历程的一点回忆……  相似文献   

12.
难忘深圳“大家乐”本刊记者史继中前不久,我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组在深圳参观采访了一周。在这次的参观采访过程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深圳的"大家乐"舞台。它在深圳人所营造出来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景观中,可以说是别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3.
杨栋 《党史文汇》2001,(2):33-34
198 5年 ,我受聘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 ,《党史文汇》编辑部给我发了绿色的记者证 ,从此 ,我就是一名“实习”记者了。4月的一天 ,领导上找我谈话 ,让我去采访刘忠将军 ,还给了我一份将军的履历表 ,说 :“这是一个重要任务 ,今年是上党战役 40周年 ,刘忠将军是当年上党战役指挥员之一 ,这次他重访战地 ,有许多重大活动 ,你的任务是‘随军记者’,一个是向他采访一些史实 ,二是为这次活动作好报道。”编辑部为我这次采访准备了不少材料 ,两个同事还特意陪我上街 ,买了一身崭新的西服和一条领带 ,一个女同事教了我半天打领带 ,她笑着说 :“你已…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济协会副主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内外20多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此外,英、美、德等一些著名公司还聘请他担任特邀顾问。 主编和编著了30多部专著,发表200多篇论文,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美传记协会和美国文献研究所授予“20世纪成就”奖、入选《世界500名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一书,获得多项美、英等国学术团体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 以上荣誉和成就来自我有幸采访的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 前不久,罗元铮教授应邀来贵州讲学,在花溪红阳宾馆我采访了他。第一次见到罗教授,我立刻被他学者的风度吸引住了。那晚,他刚从安顺考察归来,一点不显疲倦。他穿着整洁,迈着稳键的步伐,丝毫见不到这位72岁的著名学者有一  相似文献   

15.
吴东峰 《新湘评论》2014,(16):12-16
开国将帅的亮剑人生,来自于他们的亮剑精神。曾有许多年轻的记者问我:“你采访了那么多的开国将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战伤。在我采访的二百多位开国将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负过伤。如果把他们身上的战伤累积起来,比任何国家将军身上的战伤都要多!肯定可以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故宫文物迁徙所剩不多的亲历者之一,71岁的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他的父亲——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时充满感慨:“未能带故宫文物回乡”是我父亲最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陈峰涛 《共产党人》2004,(18):52-52
上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也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和两个著名论断,使我深刻体会到,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的必然途径.也是做好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67年夏天,尚未成名的多明戈,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在国立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第二天早上,多明戈正在下榻的房间洗漱,门铃响了.通过门上的瞭望孔,多明戈发现,站在门外的是位端庄的女士,“你好,我是《音乐之声》杂志社的,想跟您谈谈.”多明戈一听,顿时激动不已.《音乐之声》是奥地利一份非常著名的音乐刊物,被维也纳人称为音乐界的“圣经”.这位女士一定是来采访自己的.若是能登上这样的知名刊物,个人影响力便会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1998年,我到广州采访了我们家乡的革命人物袁溥之。虽然当代很少有人知道袁溥之,但她曾是最早和董必武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女性,还曾是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中共女代表之一。她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和许多中国革命的著名人物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到某干休所采访,采撷到一件有趣的事:干休所在一次生活兴趣笔答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以往最喜欢干什么?”20多位老干部竞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