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嘉秀 《传承》2013,(8):63-65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刚性保障,科学阐释并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等等,形成并培育了良好的教育生态。这必将提升教育契合民生诉求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教育诉求目标一致。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已确定,标志教育契合民生诉求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王彤  杨秋菊 《前沿》2012,(17):39-40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时代问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理念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视野.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及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倡科学的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丰富生念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小敬 《前沿》2011,(2):29-31
从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三层含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来阐述,民生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只有抓住了民生为本的实践诉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蕴含的民生为本的内涵,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燕丽 《新东方》2011,(2):53-56
生态民生,就是从生态层面来关注人民生计。将其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民生视角,笔者从思想渊源、理论奠基、现实依据三个方面来论述生态民生存在的历史跨度与当代价值。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生态民生的最早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对生态民生的理论奠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是对生态民生的现实召唤。  相似文献   

6.
李维 《传承》2013,(3):106-107
生态移民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围绕生态环境退化和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的民生问题而展开,解决生态移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后续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生困境的突破口和试验区,需要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狠抓落实,保证民生计划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契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最基本的手段,大学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大学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大学德育本身还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公民教育要融入大学德育之中,使之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德育要在坚持高标准的德育目标前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忠华 《前沿》2012,(22):58-59
德育和生存教育是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紧密契合、不可分割,然而现实教育实践无视二者的联系,导致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陷入困境.本文重点分析德育和生存教育契合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探讨实现两者有效契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学红 《求索》2016,(4):57-61
民生问题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等生存的一切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伴随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发生的利益结构重组、社会阶层分化,亦由于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敏感性与复杂性,中国呈现出复合型、多线性的社会分化过程,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深刻的矛盾。应基于民生价值观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价值观的发展逻辑,寻找推动中国民生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以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生性诉求为出发点,为中国民生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演进寻找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10.
丁燕 《青年论坛》2007,(3):65-69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的契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两者的契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变革方法手段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找准两者契合的着力点;两者的契合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要积极拓展内容渠道,加强政治方向的引领,坚持情理交融,注重人文关怀,使两者充分整合以发挥其最大效应,提高两者契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必需加强育人环境、育人队伍、育人措施、投入机制等条件建设,搭建有力平台,为两者的契合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教育以及传统,溯源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核,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林珍 《就业与保障》2023,(5):151-153
随着近些年我国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落实,对我国高校阶段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德”的养成,也要提升对“智、体、美、劳”的关注,进而为高校阶段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就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与融合性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鹿红 《理论月刊》2015,(1):26-29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从海洋生态文明缘起和界说出发,理解海洋文明和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溯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并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诉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进入社会治理领域的基础上,参与治理活动,共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对党提出的社会治理新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创新实践,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在目标、对象及方式上的内在关联和深度契合,有力支撑了思想政治教育将宣传治理理念、培育治理意识、组织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作为基本路径,在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中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共谋"中国之治"。  相似文献   

15.
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结合履职实践,人大代表们纵谈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文静 《人民论坛》2010,(6):224-226
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而且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动力。因此,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是当前培育公众生态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程仪容 《人民论坛》2012,(23):30-31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的公共危机越来越多,政府在管理公共危机中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很晚,对公民教育的时代诉求缺乏应有的研究,根据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特点,我国公民教育在时代诉求上应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生态培育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平 《长白学刊》2009,(5):146-148
文化生态体系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生态。当前,培育政治文化生态,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培育经济文化生态,要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文化发展的路子;培育自然文化生态,要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