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钰洁 《法制与社会》2011,(16):291-292
腐败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各个学界的学者们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预防这一情况,本文正是通过对贪污受贿的现况和相关的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揭露这一现象的根源,从而在源头上预防贪污受贿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19):12-14
腐败行为首先来自某种腐败的心理,而产生腐败心理是因为有腐败的机会与空间,此空间越大、越长久,腐败心理的形成就越容易,腐败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所以要预防官员产生腐败心理,必须先堵住可能导致腐败的各种漏洞,要让其在无缝可钻中死"心"。堵漏洞防止产生腐败心理需教育引导,更要通过严密的制度控制,现阶段这方面的建设任务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萃岚 《政府法制》2010,(16):35-35
贪官都是翻云覆雨、势利轻薄的小人,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臭的能说成香的,把丑的能说成美的,连腐败都能找出“充足理由”,以致闹出许多政治笑话,让人既感滑稽荒诞,又觉可恨可恶。这里列举贪官们15个雷人的腐败理由,看贪官咋给自己进行“无罪辩护”。  相似文献   

4.
腐败心理是支配腐败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的复杂心理现象的总称。腐败心理不仅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构成要素的组合状况和特点还决定了腐败行为的性质、类型和发生频次。因此,抑制腐败心理的生成,需要培育积极的心理动力结构要素、合理的心理认知结构要素和有效的心理自控结构要素,从源头上构筑起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防线。  相似文献   

5.
集体腐败是腐败的重要形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众心理、群体思维、去个体化、旁观者效应等都对集体腐败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传统预防和惩治集体腐败的方法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来预防集体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疏导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心理疏导法契合了人们主体性日益增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符合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咨询式疏导、交友谈心式疏导、情感感化式疏导等三种具体方法,它们各有其特有的运用要求。在运用这些具体方法时,都应注意以下问题:坚持心理疏导法的价值导向;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心理疏导法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为我国打击腐败犯罪、解决贪官外逃问题提供了一项有力的法律武器。公约在刑事程序方面作出了许多特别规定,主要包括:增强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强化对被追诉者的程序控制和实体处罚;提升反腐败机构的侦控能力;加大对被害人的保护力度;拓宽证据收集渠道,降低证据运用的法律要求;加强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我国刑事诉讼同公约有不少契合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承担反腐败职能的机构不独立,难以抵制各种压力的干预;举报制度存在问题,获取腐败犯罪信息的能力不足;侦查方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打击腐败犯罪的需要;证据制度不健全,不利于收集打击腐败犯罪的充分信息;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力,影响反腐败工作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给利用公约追回外逃资金造成困难。为强化刑事诉讼对腐败犯罪的追诉能力,有必要对我国相关立法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孙瑛 《天津检察》2008,(2):33-35
透视近几年司法机关查处的共同受贿案件,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受贿犯罪的一个新动向,特别是在高级干部受贿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上千例发生在近二十年的腐败犯罪案例,在男性贪官的犯罪过程中,竞有九成以上搅和着一些不干净的女人。“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贪官与情妇现象,再一次印证了这句古语,也对我们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本文试结合有关刑法理论和当前的司法实践,从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的概念、特点、犯罪认定及其类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浅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蔡玉高  梁娟  方列 《政府法制》2010,(12):12-13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11.
贪官之“潜伏定律”: 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2.
蔡晓东 《刑事技术》2003,(Z1):62-63
近年来心理测试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心理测试的运用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我在心理测试工作中有一点体会,本文讨论一下犯罪现场信息在心理测试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犯罪现场是获取犯罪信息及搜集物证的“宝库”,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结果必然会使犯罪现场上的客观事物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是研究犯罪现场的关键。犯罪现场信息是从犯罪现场提取的相关痕迹、物证及通过现场走访和现场分析获取的犯罪资料。犯罪现场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是各国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潮流与共识。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但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一些亟需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领域,高官腐败犯罪、腐败犯罪的刑事推定、腐败犯罪的异地审判、性贿赂应否犯罪化、腐败犯罪人员的境外追逃和腐败犯罪外移资产的追回等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对其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可以成为促成反腐败刑事法治进步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5.
陈丽香 《法制与经济》2010,(16):129-130
本文通过阐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当前检察干警在思想和内心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检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出检察机关在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6月26日至28日。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四届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就“加强腐败资产追回”的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针对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负责人。 涉贪赃款赃物“漂白”转移境外记者:腐败犯罪资产是如何被转移到境外的?追回这些资产对打击此类犯罪意义何在?反贪总局负责人:在日益严峻的反腐败工作形势下,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潜逃前,必定想方设法隐匿或转移,尤其是向境外转移赃款赃物。通常情况下,他们以洗钱方式将赃款赃物“漂白”或变现后,  相似文献   

17.
有报告称,青少年犯罪已经与毒品、环境污染并列为社会“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做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青少年罪犯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本文重点探讨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特质及其成因,旨在预防众多的青少年或儿童形成犯罪心理特质,从而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终目的。一、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特质研究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种极端偏离社会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触犯法律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在其违法犯罪心理特质支配下所实施的反复的或持续的反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杨明 《法制与社会》2010,(1):226-226
面对当前严峻的发病趋势,各高校纷纷出台了“甲流”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普及防范知识、夺取防病胜利。但在这些预案中,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其实施方法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心理疏导,其作用和意义远远大于药物防治,高校辅导员在实施心理疏导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4月18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20.
全面开展罪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司法部颁布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用一章7条阐述了“监狱应当开展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罪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监狱劳教所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引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罪犯劳教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罪犯劳教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