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成功地将马克思晚年设想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实践。但不容忽视的是: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方面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实现了社会主义,并不等于说这些国家已经真正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卡夫丁峡谷"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跨越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卡夫丁峡谷“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茹 《理论月刊》2009,(6):49-52
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国家俄国的条件,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然而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巨变、东欧解体,学术界就开始燃起了对落后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争论.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含义,同时就赵家祥先生的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一步针对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提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跨越,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卡夫丁峡谷"是无法跨越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心的有层次的文本系统,提出"卡夫丁峡谷"隐喻存在本义与转义,本义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经历土地私有化和农民无产者化的过程,转义指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无论是从本义还是转义而言,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与"卡夫丁峡谷"隐喻均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
陈敏 《传承》2010,(6):48-49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根据世界历史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学说。介绍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提出的背景、条件及其意义,阐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根据世界历史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学说.介绍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提出的背景、条件及其意义,阐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慧  郑庆材  崔海燕 《新东方》2009,(12):35-37
长期以来,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中国有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有没有走出“卡夫丁峡谷”问题上,学者各有自己的见解。立足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回顾中国历史,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向世人进一步证实中国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并且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能否跨越问题认识的模糊状况,作者从提问方式入手,首先对问题本身涵意所指进行分析.文章认为,只有明确了问题所问,才能对它作出可信的回答.事实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在社会制度层面上讲的;其二是就生产力的发展来说的.在分别从历史的和实践的角度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一番分析和考察之后,作者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究竟能否跨越"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明了问题的最终回答应该由社会主义的实践来作出.  相似文献   

8.
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考的重要议题,也是俄国民粹派活动家始终探寻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均认为俄国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俄国农村公社将走向解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构成二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因此,需要辩证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态度并以此作为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与实践的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读,马克思只是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并没有提"跨越"一说。很明显,"跨越"与"不通过"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一些学者之所以固执地坚持"跨越说",其根子或许就在于将"不通过"与"跨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跨越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社会主义的教条化、模式化。澄清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历史方位,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流行于学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被视为这一理论的根据,则是所谓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轭形门"。在这两个不同提法的背后,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不同观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跨越发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特指俄国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实质是一种革命策略:马克思以维护农村公社为基础,激励俄国民粹派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2.
张伟东 《前进》2009,(5):30-33
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卡夫丁峡谷”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这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退却到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片面夸大"跨越"思想的适用性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马恩"跨越"思想仅仅是一个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有其特定的适用性;现实社会主义与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本质的差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东方社会主义“跨越论”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东 《理论月刊》2005,19(3):47-48
马克思在他的晚年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形成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人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提出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熟,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国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几点思考徐崇温最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人们期盼着从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寻找启迪,也为揭开苏东剧变解体之谜寻找线索。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  相似文献   

16.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勇 《理论月刊》2003,3(4):30-32
马克思对俄国公社问题的探索,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原著和历史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予以澄清,同时指出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研究领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阐释,"跨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借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跨越"理论上的实践和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出发,寻求理论的真正含义,试图用"跨越论"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徐国强 《前沿》2010,(12):30-32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其发出的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先声。对"卡夫丁峡谷"思想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揭示其真实的思想内涵,探索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宽理论视野,而且对我们更好地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万敏  周全华 《求索》2013,(6):57-59
20年来理论界强调了马克思与列宁的相同点,形成一种主流观点:俄、中等落后国家的实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东方理论的成功实践.这是将马克思“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命题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相混淆。这种误读马克思的“超越”论。以致“卡夫丁峡谷”的迷雾挥之不去。回到经典文本,弄明白文本的原意。澄清“卡夫丁峡谷”的迷雾,这才是对马克思起码的尊重。否则会如同马克思所说,这是给了他太多的荣誉和太多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研究之六冯景源一由于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偏颇理解而引起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时,特别重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