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海 《民主与法制》2010,(Z1):144-146
表达自由是被视为民主社会中公民第一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出版自由。传统的思想市场理论认为,让思想之间进行完全竞争,就可以达成自我实现、发现真理、健全民主和促进变革的价值。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思想市场结构,也导致思想市场的失灵。为保障言论自由的实现,必须赋予公民以接近和使用媒体的权利,以有效制约媒体滥用新闻出版自由。媒体近用权是一项积极权利,需要借助政府对媒体的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才能实现。互联网的发展带给表达自由的不全是福音,诸如数字鸿沟、信息过滤等都构成对媒体近用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言论自由非绝对性的前提下,探寻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冲突产生的诸多原因;剖析国际或区域性公约及其相应的人权委员会和人权法院的具体实践,特别考察美国、中国这两个国家在整合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冲突时的经验和教训。由此,促进中国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之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治制度是表达自由的根本保障.现代国家建立后,通过宪法和法律对表达自由予以确认和规定,但要使完法和法律文本上的权利真正成为现实可行的公民权利,离不开"宪政"建设的过程:以人民主权为合法性基础,以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为规制原则,以法治为治理方式.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是表达自由赖以生存的沃土;合理有效的权力规制原则有助于建立良秩表达自由渠道;法治的治理方式则为表达自由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界在讨论商标戏仿与表达自由的关系时,主要是从商标具有社会公共文化属性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为了公众的表达自由,需要对商标权加以限制,而戏仿恰恰契合了这个要求。但是,商标戏仿与表达自由的关系非常复杂,远非学界论述的那样简单。在对美国的相关判例和学说检讨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商业性戏仿行为造成混淆或淡化的,不受表达自由保护;非商业性戏仿即使造成混淆或淡化,也可以获得表达自由不同层次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吴飞 《理论月刊》2010,(10):5-12
欧洲人权公约比较强调和突出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是,第10条所规定的表达自由权利总的说来并没有过分突出个人无限扩展的权利,而是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做法:个人的表达自由权利自然受到依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的约束;个人的权利之行使不得违背第10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各种目标,而且,在战时或威胁国家生存的公共紧急时期,个人的表达自由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6.
夏道平,鄂籍著名台湾自由经济学家,一生都在为台湾经济自由、言论自由、个人自由而奋斗,被誉为台湾自由经济的"传道者"。夏道平不仅是自由思想的启蒙者,也在实践中落实自由主义;不仅是言论自由的鼓吹者,也是基本人权的捍卫者。在台湾自由主义者之中,夏道平独树一帜,其学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用。  相似文献   

7.
张平 《理论月刊》2014,(4):116-120
网上信访是当前网络时代拓宽民意诉求与表达渠道的新方式,是民意自由表达权的体现。自由是有限度的,网上信访的民意诉求与表达自由也应该受到控制,实名制就是对这一自由表达的控制,有其现实与法理依据。然而,控制服务于目的,网上信访实名制对民意自由表达的控制不能消释自由表达权,它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度。鉴于此,在用实名制对网上信访进行控制的同时,应该最低限度地限制公民表达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抑制实名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泛在"为特征的移动互联时代,让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和意见传播。微信产生的"块茎"嵌套式关系圈、强社交、公众号放大表达效应客观上既有利于增强人际信任和话语黏度,又极易埋下隐形话语祸根。为缓解微信言论危机,需要采用信息研判、健全网络立法、限制表达权等措施,经多方努力共建共治移动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9.
黄宣 《人民论坛》2015,(2):114-116
互联网给传统版权制度的运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版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在数字网络环境下也变得更加尖锐。文章分析了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的冲突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环境的新特点,并试图对冲突形成的根源进行探索,最后,在结合当前一些国家的立法尝试和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和政策研究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大规模兴起,被视为去年中国社会的划时代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表达自由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除了来自民间社会的微博浪潮外,包括公安部门在内的公权力机关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微博行列。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大规模兴起,被视为去年中国社会的划时代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表达自由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除了来自民间社会的“微博”浪潮外,包括公安部门在内的公权力机关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微博”行列。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6):93-93
胡斌、沈琼在《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基于网络空间的基本特点,作为基本权利的表达自由在网络空间中对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较于个人人格发展而言显得更有价值。同时,网络空间极易形成“群体极化”,导致群体性偏执,有必要对表达自由进行限制。一方面应遵循法律保留和比例原则,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市场和代码等方式。目前,我国网络空间表达自由领域的立法还不完善,建议选择合理的管制模式,明确相关法律概念,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并创建非政府的公共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3.
网络言论:自由与管理适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和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网络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从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经验出发,以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提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管理要适度平衡的观点,并对二者适度平衡的原因、依据进行探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律对表达自由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四新 《人权》2009,(5):53-55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游行、示威和结社的权利。这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21条、第22条的规定是一致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人们的表达权。表达权除了包括通常所讲的言论、出版、新闻等自由外,在现代社会中,也包括使用标语、口号等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意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论言论自由权的界定与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论自由权是精神自由在政治自由中的表现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自由、平等思想的切实体现言论自由居于政治自由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岭 《人权》2004,(6):54-54,53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大多数国 家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据统计, 世界上142部成文宪法中,宪法规定 了公民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国家 有124个,占87.3%,发表意见的自 由通常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 专门规定了出版自由的国家有16个, 占11.3%。新闻自由则在许多国家宪 法中没有直接规定,只是对言论自由 做扩大解释时认为言论自由包括了新  相似文献   

18.
鲍晓艳  盖志毅 《前沿》2011,(23):209-211
蒙古族传统政治制度与宗教信仰是自由顽强精神的客观基础,而且在其日常生活、艺术、体育活动等中无不体现自由顽强精神,笔者认为传承蒙古族自由顽强精神有利于个体事在人为观点的树立、有利于敢于超越和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利于强调个体能力、个性的发挥、文化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自由、秩序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和秩序都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对自由和秩序的追求源于人类的本性,人的个体性表现为对自由的向往,人的社会性则通过秩序予以表达。由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价值需求、价值期望的多层次性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冲突频繁。于是,积极、适时地化解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之间的冲突,协调冲突各方的利益,是建设法治国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般只知道十月革命有三个口号:和平、土地和面包.实际上,还有第四个口号--自由.二月革命后列宁多次提出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自由的口号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口号.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自由的一项重要内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通过《出版法令》,许诺一旦新秩序得到巩固,对出版的任何行政干预都将停止,将依法为出版确立完全的自由.国内战争期间,经常查封报刊.内战结束后,俄共党内有过关于出版自由的争论.有人主张敌人的反抗被镇压之后,应当按照宪法办事,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以利于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揭发各种弊端.后来俄共否定"出版自由",首先是担心报刊演变成政治组织;其次是在经济上对资本主义作了让步之后,担心出版自由会给反对党提供施加影响的可能性.此后,出版自由问题在苏联成为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