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引发了许多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中国人与自然诗性文化追求天人合一、泛爱万物,努力去物化超功利,使自然沉浸在人格化、情感化的氛围中,这对于人类超越有生局限,更好地趋近人与自然的理想境界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钟萍 《求是》2012,(13):48
最近,我国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中,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接连涌现,令人感动。特别是黑龙江省女教师张丽莉、浙江省客车司机吴斌、北京卫戍区某团班长高铁成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最美中国人,在全社会广  相似文献   

3.
高延春 《求实》2012,(1):93-96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了时代诠释,强调其崇高性、创造性和人民性,这对于抵制物质主义幸福观、享受主义幸福观和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叙写乡村生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古代乡村题材的作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乡土小说",还是五六十年代以赵树理、周立波等为代表的"民族化、大众化"的乡村叙事,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农村生活表现,总免不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思想感情观照乡村。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了一个故事:克林顿访华的时候,他通过他的亲属和对中国非常熟的美国通带话来,他想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想读一读有关中国人素养的书。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先秦儒家思想所包涵的忧患意识,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国家意识教育有着重要价值和启示.文章以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分析、反思、观照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能有所传承、借鉴,有所反思、深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1931年11月7日,赣南瑞金叶坪,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清晨,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袖在阅兵广场庄严地检阅了红一方面军指战员。下午,"一苏大会"开幕式在谢氏宗祠隆重举行。11月19日,大会选举产生了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11月27日,毛泽东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此诞生。这是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中不仅积极参予教育实践活动,而且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文章,发表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演讲,阐发了较为深刻而又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史上,陈独秀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如所周知,陈独秀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参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者和立场坚定的革命者。但直至中国共产党创建前,陈独秀的主要社会职业却是教…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华 《探索》2001,(3):38-41
中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所实现的是现代性的中国形态。这种形态上的现代性虽然在短时期内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但由于只强调群体主体性而忽略个体主体性而有根本性的欠缺,其结果是中国人的个体主体性尚未普遍地生成。1976年以后的改革意在于创造新的经济体制,解放人的个体主体性,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解放个体主体性对于中国具有巨大意义。由于建构个体主体性的工作在中国还远未完成,所以,中国在引入后现代主义时必须有所选择后现代主义消解个体主体性的主张对中国人来说来得太早了,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和守护自然的思想,对于生态危机已经非常严重的中国则有巨大的意义。所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同时吸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精华,而不能追求纯粹西方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无邪”的诗论思想对中国古代的诗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无邪”大致是指纯正和中和的思想 ,它主要限制文学中叙男女之情和抒社会怨愤这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职业文化,作为一种职业活动规则与意义的系统,必然不同于传统职业文化.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充分继承中国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分析中国现代职业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是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7,(3):118-121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研究中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突出表现在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对国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能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李炳炎  唐思航 《探索》2007,23(2):81-86
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企业本质特征的观点,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企业体制创新的理论依据;其次简述了西方分享制和我国“鞍钢宪法”的精华及其现实意义,然后系统地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80周年.我们选择在井冈山这个革命圣地举办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把这次会议研讨的重点,确定为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相似文献   

20.
刘明 《探索》2003,3(1):80-82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它的突出表现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和尚中的处事原则、天下为公的群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本文探讨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以及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宏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