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力推与阿基诺三世不同的"独立外交".杜特尔特的外交调整旨在维护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和自身的统治合法性,是其基于个人因素与对菲律宾国家实力、国际环境认知和判断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杜特尔特政府对外交的大幅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缓和了南海局势,促进中菲关系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菲美军事关系遭到伤害并削弱了菲美政治信任;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杜特尔特政府外交调整的前景是实行大国再平衡政策和南海局势暂时缓解.杜特尔特政府的外交调整也面临着一系列限制因素,存在不确定性.中国要抓住此次利好战略机遇期,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在南海问题上切实践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与东南亚地区建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自2014年1月以来,美国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频作出针对中国的强硬表态。同时,中国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设置的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引发中越两国在领土主权上发生激烈对峙,双方的巡逻艇多次发生碰撞,一系列的领土冲突使得南海局势愈发紧张。究其根源,当下美国的介入和南海政策的调整是使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化和紧张加剧的关键,其背后依旧反映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与此同时,美国的南海政策折射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现状,影响到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上台后出台了新的亚太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转移到亚太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主要目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使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更为复杂。南海局势的新变化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一个直接后果。不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不是寻求同中国对抗,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框架下的对华战略仍然具有两面性,中美在南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美国同一些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也有很大差异,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开始,随着南海问题的升温,南海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地区安全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表明,此轮南海问题研究起因于中国崛起、美国战略调整、能源安全等三大因素.其主要议题及方向集中在制度建设、法律途径、危机管理机制及中国角色等四个方面.为应对挑战,加强对话与交流,中国的南海问题研究要积极提出新主张,构建南海研究的“中国话语”,帮助推动化解当前的南海困局,寻找南海问题走向和平合作解决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6,(3):25-44
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端一直悬而未决。寻求最佳的和平解决路径,一向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的思路包括外交谈判、共同开发、信任措施建设等。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启动的仲裁程序掀起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强制争端解决机制在南海适用性问题的辩论热潮。南海仲裁案的程序和实体问题、法律内涵、政治意义,后仲裁时代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以及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解读《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南海各争端方对第三方强制解决机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海洋争端解决方面的国家实践,比较菲律宾和中国对争端解决的政治立场和法律观点,以及中美两国有关南海问题的战略和政策考量,从法律和政治角度评估仲裁案在解决南海争端上的有效性和影响。《公约》的强制解决机制在国际法及争端解决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南海复杂的政治背景及多层次法律难题交织的困境下,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强制仲裁程序无助于两国争端的解决。反之,仲裁案开启以来的南海形势充满了更多、更严峻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南海各争端国利益及法律文化,又能满足各利益攸关方合法关切的争端管理或解决机制,应重新回到各国决策者的优先议程上来。  相似文献   

6.
南海问题错综复杂。利用临时安排制度既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权,又有利于稳定南海地区局势,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最终公平解决南海争端的途径。通过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开发的实践经验,我们能从中归纳出一些原则和方法,从而勾勒出一个适合我国与南海周边邻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南海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问题的内涵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对中国南海领土与海域的占领和控制;围绕中国南海领土与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占有、开发和利用问题;涉及对南海这一重要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与影响。南海问题对中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与挑战,它使中国领土主权安全遭到破坏,使中国对被别国占领的中国南海领土与海域面临一种进不能攻、和不能取的两难局面;危及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多方面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多层面对中国军事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严重影响。对此,中国应该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改为"搁置主权、限制或冻结开发",准备南海战争,这是确保中国南海主权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美在南海的竞争日益加剧,但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得到澄清。中国和美国究竟为何而斗?是什么导致中美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与争论?本文综合分析第三方因素、海洋规则分歧和权力竞争这三大变量在中美南海竞争中的权重和影响机制,探究不同因素间的关系和中美在南海长期竞争的基本趋势。研究表明,当前的中美南海僵局是两国围绕三大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三大因素的影响力排序不同。第三方因素、海洋规则分歧和权力竞争分别是2009—2012年、2013—2016年、2017—2020年这三个时段最有力的解释变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权力竞争仍将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会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通道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印度洋通道在安全上,是中国能源和资源运输通畅的充分条件;在政治上,是中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良好保障;在经济上,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在外交上,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印度和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南海岛屿争端的复杂局势,使得中国在维护印度洋通道安全问题上面临着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经略印度洋,构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  相似文献   

10.
张宇 《工会论坛》2010,16(5):145-146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海处在“两洋”“两洲”的十字路口,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线拘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关键所在。南海问题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六国七方,争议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多变。区域内外各方战略利益在南海地区重叠碰撞致使南海海域成为区域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日本因历来把东南亚地区看作其传统的战略势力范围和海上“生命线”,所以,比其他域外大国,日本更加积极介入南海争端,这对中国试图解决南海争端的努力形成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