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一1984年9月)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企业扩权试点,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进行了第一次机构改革。第二阶段(1984年10月一1991年12月)改革的重点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试行承包制,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实行“市带县”的体制。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滞,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建立浦东新区开发区,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第三阶段(1992年1月一2010年)以…  相似文献   

2.
试论邓小平的全局观李绪言从全局出发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维特征,也是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根本要求。一、通观全局“向前看”,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邓小平同志看问题不是从小的角度,而是从大局着眼。1983年10月,他在给景山学校题词...  相似文献   

3.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谢鲁江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面临实现第三步任务的时候,能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统领全局的关键.一.“三步走” 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状况及思考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明...  相似文献   

4.
用“两个飞跃”理论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李文学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相似文献   

5.
小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1979年的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最先提出了“小康”概念,并将这一构想设计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自此,实现小康成了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明确目标,而“小康”一词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字眼。结果,我们…  相似文献   

6.
1978年,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安徽小岗村民冒死搞起大包干,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农村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 到2008年,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味。3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7.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以来,人们对此做了很多解释。开始,人们认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后来,却说成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或者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还有人对“三个有利于”的具体表述和具体内容提出种种问题。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一)邓小平同志的原意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2月巡视南方的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8.
《创造》1993,(1)
我们要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有三段非常重要的话,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报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十四年改革的成功实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也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中国掀起了全面改革的浪潮。农村的改革又分两步,从1978年11月到1984年底为第一步,1985年以后为第二步。所谓农村第一步改革,主要内容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相似文献   

10.
《西部社会》2002,(11):1-1
“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这样预言。 十几年后,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自新世纪始,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余健明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小平同志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其中之一就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朱毅,张宝瑞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条主线。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认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  相似文献   

13.
西部发展战略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开发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课题。从各国的情况看,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从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趋势看,区域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对欠发达地区,即西部地区的开发。早在1990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加快中西部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市场疲软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年多来,虽多方启动,未根本改观。下一步如何走?一、市场疲软重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  相似文献   

15.
遵循“两个飞跃”思想 探索农村发展道路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的十几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论断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告诉我们: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改革的目标是扬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改革这种“第二次革命”,必然是渐进式的革命。通过局部性、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旧质因素的逐渐消失、新质因素的逐渐成长而实现。这种渐进式改革比之突变式、一次完成的“休克疗法”式的改革,有很大优点,可以避免造成混乱和不必要的损失。实践证明:中国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改革是全面的改革”;①“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标志”。o同时他特别指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取决于我们是否圆满完成两项战略任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③从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8.
从小学习计算机谢军1984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参观少年儿童计算机表演时,就很有见地地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此后10年时间,全国已有一万所中小学校配备了电脑,数量达到12万台,接受电脑教育的中小学生近400万人。在上...  相似文献   

19.
1984年8月1日,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邓小平专门听取了国务委员谷牧关于宁波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满怀激情地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消息在海外“宁波帮”中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宁波帮”顿时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倍受海内外舆论的关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宁波帮”何以情有独钟?这还得从小平同志作出开放沿海城市的战略决策说起。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特区日新月异、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十分兴奋。回到北京以后,他专…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1990年3月3日,他依据农村改革后的实际状况,用“两个飞跃”的观点,重申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强凋:“我们要全面深刻地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