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玉示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各有其宝。’”为官之道,重在清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子罕官居春秋时宋国大夫,能“以不贪为宝”,可诚可贵!很值得当今为官从政者效法。大量事实说明,许多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都是从收受礼物开始的。一次次“笑纳”,便会一发而不可收。胡长清开始受贿时尚有所顾忌,但后来竟发展到日平均收受贿赂4万元,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2.
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舒泉近读《左传),子罕辞玉给人颇多感受。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宝玉,送给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者曰:“以玉示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不贪为宝”这话说得多么好啊!一...  相似文献   

3.
白杨林 《党课》2013,(20):66-67
夜读史书,看到一则“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5.
廉政名言     
以德为宝的子罕春秋战国时期,子罕在宋国任司城。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献给子罕。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馈赠,你还是拿回去吧。”献玉的人说:“你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你,你为什么推辞呢?”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献玉的人感到十分奇怪,问:“你的宝物是什么?能否给我看看?”子罕说:“我的宝物就叫不贪。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我们各有各的宝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丧失了你的宝物,我也失掉了我的宝物,是使物各失其所。…  相似文献   

6.
孜弁 《学习导报》2014,(24):51-51
春秋时的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一天,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相似文献   

7.
子罕,又名乐喜,春秋时宋国司城,即掌管工程的官吏。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57年)的一天,子罕处理完公务在内室小憩,忽报一民夫求见。子罕便将其召进厅堂。没等子罕开口,民夫便从囊中取出一块璞玉呈上,说道:“小人在山中打柴时,捡了一块玉石。大人为国操劳,惠泽苍生,国人无不感戴。小人特此前来献玉,以表谢意。”  相似文献   

8.
不贪是宝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人以不贪而闻名。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您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  相似文献   

9.
由子罕不贪所想到的子罕以清廉不贪为宝的佳话,很多人都知晓。不过,今天再来重温这一千多年前的事,也并非徒劳。记得当年子罕对向他献玉的人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是把清廉不贪为宝的,你是把玉当做宝的。你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个就都失掉了宝。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我们...  相似文献   

10.
以不贪为宝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将一块玉献给子罕,但子罕不受。献宝人说,我把玉送给识别玉器的人看过,他们说这是一件真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则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双方就都失去自己的宝了。 宝者,珍贵之物也。它既是有形的实物形态的东西,又是无形的精神升华的产物。对一个人来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境界的不同,所追求的“宝”也必然有所差别。宋人以玉为宝,子罕以个贪为宝。就是一个明显的对照。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的把高档的物质享受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了子罕辞宝的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事寥寥数语,倏忽即逝;掩卷之余,颇费深思。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为世人惊叹,为后代景仰,推究起来,不仅是四大发明,不仅是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丝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前线》2014,(12):120-120
<正>子罕是2500年前、春秋时宋国的一名朝廷"部级"官员,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又叫"司空",是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的高官,位列六卿。《左传·襄公十五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误以为子罕认为这块玉不好,便解释说:"拿给琢玉工献。"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人保  相似文献   

13.
以不贪为宝     
《左传》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想将它献给执政大臣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它拿给加工玉石的师傅鉴别过,他认定这是宝玉,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是把‘不贪’当作宝的,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它给了我,你我都丢了宝啦。还不如各自都保  相似文献   

14.
不贪是宝     
夜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一则不贪财宝的故事,颇有警示意义。宋国时,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官员子罕。献宝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认为不贪的品格是珍宝,而你认为那块玉石是珍宝。假如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不都失掉了自己的珍宝么?所以还是让我们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献玉人向子罕跪拜敬礼,继续恳求说:“小百姓带着这样值钱的东西,简直不敢出门,我今天  相似文献   

15.
《左传》记载,宋国的子罕素有廉洁爱民之志。一次,有人得到一块玉并献给他,他拒绝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若受玉,你我皆失其宝。"子罕拒绝了玉,守住的却是自己最珍贵的宝——为政初衷。初衷,意为起点时的承诺与愿景。不论是新生的政党、新生的军队,还是刚刚拥抱事业的人,都有自己的初衷。初衷之所以可贵,在于其美好而纯真、高尚而炽热,饱含拳拳赤子之心,对  相似文献   

16.
廉洁指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同时也指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语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可见,廉洁作为"四维"之一,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根本。官无廉洁,政权都有倾覆的危险。所谓"廉洁",东汉学者王逸认为:"不受曰廉,不贪曰洁。"春秋时,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玉,拿去献给当地的主政者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者说,我给做玉器的人看过,确认这是件宝物,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答,你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我若是收下,你我的宝物就都丢失了,我们不如留着各自的宝物啊!  相似文献   

18.
良言拒贿《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才能佩戴!”子罕回答:“你有你的宝贝,我也有我的  相似文献   

19.
心净气自清     
古人云: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其中,"德"最为关键,有"德若水之源"的说法。德清,则水净,靠的是自律;德污,则水浊,需要净化。春秋时,宋国的子罕为官清廉,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收,说:"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下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心净,追求品德上的"洁癖",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约束绳,时时规范着子罕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子罕,又名乐喜,春秋时宋国司城,即掌管工程的官吏。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57年)的一天,子罕处理完公务在内室小憩,忽报一民夫求见。子罕便将其召进厅堂。没等子罕开口,民夫便从囊中取出一块璞玉呈上,说道:"小人在山中打柴时,捡了一块玉石。大人为国操劳,惠泽苍生,国人无不感戴。小人特此前来献玉,以表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