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源头上遏制和反对腐败,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弄清腐败得以滋生蔓延的根源。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当前的社会状况作全面科学的辩证分析,以探讨腐败产生的源头,然后综合整治。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腐败其所以仍然存在,而且处于建国以来的高发期,有其深刻根源,从宏观整体上分析,其主要源头有四个方面。1.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腐朽思  相似文献   

2.
论腐败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对腐败问题的理论探讨开始为人们所注目。腐败的根源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腐败根源的不同看法,可以将反腐败斗争引向不同的方向。事关重大,不可不讨论清楚。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腐败的根源在导致腐败的多种原因中,处于什么地位的因素才称得上腐败的根本原因或根源呢?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只要它存在,就必然会有腐败产生,或者说,它存在一天,腐败就不可能根绝。杜绝除它之外的原因,只能使腐败现象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之完全消灭。其二,只要它不存在了,就不再会有腐败产生。…  相似文献   

3.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公安机关要贯彻落实这一决定精神,首先要搞清公安机关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的根源。笔者认为,公安机关产生腐败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所产生的私有观念。 一 纵观中外历史,可以发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差别,产生国家政权,同时也产生了腐败。因此,凡是私有制社会,都普遍存在腐败问题。古代中国是“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更是经常曝出腐败丑闻,正如欧洲委员会副秘书长勒普雷斯特1994年6月在欧洲委员会32个成员国司  相似文献   

6.
坚持不断地克服官僚主义,对于我们搞好执政党的建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卓有成效地克服官僚主义,就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的特点、根源及克服办法有清醒的正确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官僚主义同剥削阶级国家的官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官僚主义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必然产物。官僚是专干行政事务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特殊阶层,是剥削阶级忠顺的奴仆和鹰犬。他们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并以剥削阶级的法制精神来管理国家。官僚主义就是官僚们反人民的恶劣作风,它是人民民主的反面,是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行哲学教科书肯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阶级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对政治上层建筑则只讲阶级性、而不讲继承性。我认为,这是片面的。政治上层建筑也是阶级性与继承性的辩证统一。剥削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之间从本质到形式都是可以继承的,因为剥削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在本质上都是少数剥削者镇压和剥削广大劳动者的工具,都是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这里要探讨的是无产段级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与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这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的继承性来说明。  相似文献   

8.
阶级不是个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首先,从阶级的产生来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都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是没有阶级的。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就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分裂。具体地说,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第二,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私有制确立后,阶级的产生就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坚持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腐败现象蔓延的几个原因庄思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腐败现象蔓延,又有多种复杂原因。本文拟就其中几个原因作一些讨论。第一,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改变物质经济关系中阻碍生...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思想路线问题,发展道路问题,经济建设问题和腐败问题是涉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四个主要问题。前三个问题经过三代领导人的积极探索和全党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第四个问题即腐败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好。但是,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既然有能力解决好了前三个问题,也一定有能力终究解决好腐败问题。一、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腐败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我们党公开承认存在腐败,并且鲜…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用人腐败,是指国家用人权力的行使者违背国家用人权力本意和国家用人运行过程中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和原则,将国家用人权力变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有资源的一种堕落行为。其集中表现是以用人权来谋私。   用人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意识的产物。它的滋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因素。   从历史根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并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现实社会条件来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权力支配和包含的物质利益内容是腐败产生的根源,也是权力能够进行交易的物质基础;权力与其它利益交易的非等价性和双利性是权力交易的利益动因,而权力支配物质财富的选择性则为权力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认为腐败是个人利益与权力结合的产物,进而指出并论证了法治防范腐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重温马克思廉政思想,对于今天提高我党执政能力、防止腐败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一、马克思的廉政建设思想解读马克思在总结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及其官僚制度是滋长腐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腐败周期率探论王泽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因其特有的政治制度及政治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腐败并形成特有的腐败周期率。所谓腐败周期率是指政治生活中剥削阶级在执掌政权后因政治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及他们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周而复始地产生腐败,进而造成王...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人性根源是人在利己原动力下,人性内在冲突中自然属性战胜社会属性的矛盾结果。制度根源则是外部约束存在漏洞或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实际上,作为非正式制度范畴的伦理规范,不仅深刻影响着官员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性冲突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对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供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伦理规范在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两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个人所有制”有一种解释,称“个人所有制”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理由是:私有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部分人私有制”,“即生产资料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另一种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也可以称之为“个人所有制”,“即指社  相似文献   

19.
借鉴历史经验加强惩治腐败力度刘盛蒲腐败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个社会沉摘。从本质上说,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剥削阶级从本质上是同人民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日益盛行,生产资料自然地逐渐转归私有。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贫富严重分化,破坏了氏族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导至氏族制度的瓦解,从而认识剥削阶级所谓“私有制和剥削、压迫是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观点是错误的。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了解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初步懂得私有制和剥削压迫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