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政绩饥渴症"的八大症状症状之一是"政绩掺假".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一心想出政绩,可又不愿脚踏实地带领群众真抓实干,而是靠吹牛造假,给政绩掺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已经成为官场生态中一条不争的潜规则.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抱着种种动机,或为粉饰太平,或为取悦上级,或为捞取名利,或为个人升迁,任意篡改、虚报、伪造统计数字,把假说成真,把小变成大,把无吹成有,以此彰显其政绩突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记者在部分省区调研采访时发现,基层债务风险不断扩大,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导致债务不透明的情况突出。市县乡基层领导没有良好的"债务意识"、"风险意识","债务递延"、"前任推后任"的推诿心态严重。一些领导坦言:"上任借了钱搞工程、搞项目,有口碑也有政绩;本  相似文献   

3.
近来,各地的工程建设事故频发,对此,有专家坦言:"我们现在搞工程,都需要经过科学评审,但有些基本工作没有做,只是领导意图,为了政绩。如果造价投入再多一些,进度再慢一些,很多问题是可以规避的。"  相似文献   

4.
"政绩出干部"揭示了政绩表现与官员晋升之间的密切关系,展现了地方官员在政绩激励下的行动逻辑。党管干部、分层考核和绩效晋升共同构成激励地方官员施政的制度要素,形成政绩激励的触动机制,决定地方官员升迁的基本规则。政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可以区分为"正向和逆向""强与弱"两个维度,并且随着政治情境的变化中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地方官员是被政绩激励制度塑造的理性行动者,他们在不同政治情境下,根据政绩评价指标结构的变化和激励强度的调整而选择施政的重心和方向,寻求政绩指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政德与政绩     
正政德是什么、政绩是什么,政德怎么修、政绩怎么谋,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三严三实"作出了鲜明回答,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旨在强化政德修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旨在强调干好政绩。"三严三实"揭示了政德政绩的深刻内涵,指明了政德政绩的实现路径和基本方法,体现了政德观与政绩观的统一,是党员干部修炼政德、谋创政绩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物腐虫生,己正正人。政德贵在修、重在  相似文献   

6.
正确地考评和认定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基础,但在考评干部政绩的实践中,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处理好干部考绩中的基本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走出认定"政绩"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普遍存在着一种"通病"、"老病"和"痼疾"。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是:摆政绩——光辉灿烂,查问题——星星点点;说经验——口若悬河,找教训——躲躲闪闪;谈规则——心花怒放,讲措施——空话连篇。这种思想和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上上下下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实实在在下了功夫的,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扶贫攻坚战"中存在急躁情绪,为了政绩,也为了"面子"上的光鲜,在一些地方,有一些人开始了"极速脱贫",恨不得一年半载,就能完成脱贫任务。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0.
政绩评价的价值取向和确定性对于重塑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1、为取得政绩的数量和规模,不计成本地搞大投入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看待一个下级领导干部有没有作为,经常只看所谓的“政绩”,而不计其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和行政官员为了尽快出“政绩”,以实现政绩数量或规模最大化,不惜付出巨大的政绩成本。特别是如此创造政绩的行政官员被提拔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效仿他们。2、以经济指标代替政绩,干部评价指标不全面人们经常看到对领导政绩的考核侧重于各种经济指标,看一个领导的能力高低、政绩大小,往往把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起,北京市首次将"施政成本与效益"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此举值得称道。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大手笔"、"大工程",眼睛只盯着国内生产总值,惟GDP是从,这固然与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更是深恶痛绝。在这种政治纪律约束和社会舆论压力下,“政绩工程”本应该日见减少并销声匿迹,但在一些地方,“政绩工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  相似文献   

13.
"政绩工程"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腐败直接相连的"政绩工程",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基本观点,严重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和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和杜绝这类政绩工程,是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与此同时,基层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5.
宋斌 《瞭望》2003,(14)
时下,一些干部在追求政绩上出现了一种“病态”:为急于在任期内快出政绩,热衷于大搞“表面风光”之事。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政绩“快马加鞭”,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个别干部甚至靠造假“速成”政绩,骗取荣誉。  相似文献   

16.
一是,“利在一己”政绩。其特点是,把政绩视为自己财富,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通过政绩这个手段,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政绩一旦与权、利结下不解之缘,政绩就成为一种武器,并且有很强的利己性和排他性,就容易“贪天之功为己功”,损人利己、与民争利的现象就要发生,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弄虚浮夸的行为就会泛滥,还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二是,“利在一时”政绩。其特点是,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思路,只顾当前不管长远,急功近利,没有长期打算。一些干部,不愿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长远规划和基础性工作不感兴趣,这种人一旦在届内出了政绩,就走上“一…  相似文献   

17.
正"脱贫急躁症"产生的原因,一是急于完成脱贫任务,但又不下真功夫,想投机取巧;二是条件太差,压力太大,于是降低脱贫标准,蒙混过关;三是担心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影响政绩,不利于个人前途,于是急于求成,采取一些"短、平、快"的办法应对脱贫攻坚考核,糊弄群众,欺骗上级。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再穷也穷不了政绩工程?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发展总跳不出“兴衰系于一人”的怪圈?河南省倒数第一的穷县卢氏县的政绩工程遗祸,再一次警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李国璋 《民主》2004,(6):26-26
当前很多地区都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这里面固然有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倾向,然而归根结底还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不久前,人民日报记者潘跃,就如何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遏制某些行业中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问题,约请民进3位全国政协委员撰文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20.
正数千平方米的场地、醒目的牌匾、整齐的电脑,寥寥数家开业的商户……这是一些城市创业园区的现实图景。创业园在各地纷纷兴建,无疑是基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驱动。这本来是一部"好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却将"好经"念歪——为大干快上出政绩,抓创业成了抓纯粹的创业园建设。因为创业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在短期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