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龙 《廉政瞭望》2006,(11):60-60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男人爱当官乃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丛林法则就是这样,当了老大就能获得一切:食物、异性……以及某种让人受用的孤独感。当官是门学问。写了官场小说《国画》的作家王跃文,有次去开笔会,别的作家的房间都冷冷清清,就他门庭若市,大小官员们围着他,向他讨教为官之道。王跃文俨然一个官场师爷。不过,说到底,他终究是一介书生,即使在小说里把官场写的明明白白,那些招数放在现实中是否管用,也很难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若有人专门来做为官之道的培训,应该也是一桩不错的生意。男人之难,从官场上也可窥见一斑:当不了官,难…  相似文献   

2.
温凤霞 《理论学刊》2006,(5):121-1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以官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们主要以曝光官场内幕、反映官场权力斗争、描写官人宦海沉浮、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为主,我们统称之为“官场小说”。其中,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官人》、《官  相似文献   

3.
"官"岂能买卖戴文华最近,官场上出现好几则"经营"买官卖官生意的奇闻,令人发指。时下,有人把"官"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你给我金钱和好处,我给你"官位",一手交钱一手交"官",可谓"升官全不费功夫"。做这种"官"生意的大都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的"官爷"们和...  相似文献   

4.
“官心病”     
近年来,心理问题对官员们的影响愈发明显,被称为“官心病”现象。在权力表面光鲜的背后,一些扭曲的官场怪现象扭曲着官员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官员遭受焦虑、抑郁、失眠、  相似文献   

5.
上期回顾     
《廉政瞭望》2013,(9):3-3
在这个既骂官、又羡官,更崇官的国度,假“钦差”不乏生存的土壤。假官员的承诺是假的,上级官员对资源、权力的垄断是真的;假官员的“政绩”是假的,百姓对官员实干、官场清正的渴求是真的。  相似文献   

6.
“官场经济”该休矣建球眼下,在少数机关和干部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经产行为,它既不是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也不属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人们只得讥称之"官场经济"。"官场经济"的本质是以权力为手段或目的来谋私。其含义有两层:一是借助于特殊部门、特殊岗位、特殊...  相似文献   

7.
改造我们的“官场”宋武写下这个题目后,心里又有些顾忌。可能有人要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官场”?能不能叫“官场”?查了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官”是由来已久的。但叫法不一。古代时,人们习惯于把各种掌权的人,当然是由皇室或政府任命的人,统称为“官...  相似文献   

8.
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支柱,其言其行,不仅代表党的形象,而且对人民群众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官品”既来源于人品,领导干部只有首先做好人,才能当个好“官”。首先,当领导必须清正廉洁,慎重用权,处理好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做到权力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这是对干部做人的基本要求。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意味着义务,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成正比。没有不负责任的权力,也没有不承担义务的权力。权力本是人民给…  相似文献   

9.
民主执政的障碍与克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当前,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就是"官本位"体制因素.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权力官场化"体制因素,即权力始终在官场内部运作,而不是在官与民之间广泛联系与沟通.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垄断体制因素是产生官本位的"政治摇篮",而官本位又会反过来巩固和强化这一"摇篮",二者互为条件,相济相生,进而从根本上架空和虚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涣散和瓦解民主执政的核心机制.因此,官本位体制因素是民主执政的大敌,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0.
文人从政,最怕两件事,一是怕进入官场后被既定的游戏规则左右或腐化,失去了文人本真;二是怕以单纯的文人之道待官场,文人气质与官场规则擦枪走火,在坚硬的权力体系中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1.
齐世明 《前线》2014,(7):115-115
目睹官场诸多腐败现象,具家国情怀如侪辈者,肝火焉能不旺?连日溽热,胸中更热。忽一日,笔者翻阅清末名著《官场现形记》。正在沉思之际,只闻一阵风声,竟然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先生翩然而至!遂有下列相隔107年的“超时空对话”——齐:官场的腐败,是不是跟权力没有“笼子”制约,抑或有“笼子”但钥匙在自己手上有关?李:可作如是观,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是官德最大的负面。不施之真正民主、法治的“阳光”,这腐败的官德终不可除也。  相似文献   

12.
贪官们的"腐败接力"与其"链状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有的是因为权力过分集中;有的则是上头在捂盖子,总觉得"蛀虫已除,万事大吉";更有贪官自身选择了贪腐这条路。然而,官场生态绝非问题的唯一答案,不能洗刷掉个人的所有责任,也并非意味着只能随波逐流,你本就有更多种选择,来做一个好官。  相似文献   

13.
权力的声音     
安立志 《唯实》2015,(5):95-95
张鸣先生有一篇《只听得懂权力的声音》,评论的是唯权力是从的人们及其行径。我却想起另外一个话题——权力的声音到底什么样,也就是前述的那些人究竟听懂了什么。一位与官场接近的朋友说到这样一则趣事:一位官员,位尊权重,主政一方,惜乎其讲话方言太重,与会人员大多听不懂。不知是什么人,也不知在什么场合(这些因素之于官场非常重要),将这一信息知会了这位官员,他的反应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官们”中间流行“权力也是无形资产”说,笔者一位同乡,在农村当乡长时工作很勤勉,为政也清廉,后来当了副县长,就私下对我说过“权力也是无形资产”这句话。果然,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无形资产”,他一方面向上送礼行贿以求当上更大的“官”,另一方面放大已有“权力无形资产”利用值,大肆收礼受贿,中饱私囊,终致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沦为罪犯。在思考他的人生悲剧原因时,想到他曾讲过“权力也是无形资产”这句话,以为两者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正是这一为政思维误区,导致了他的蜕变,毁了他的一生。在企业界,品牌、商标…  相似文献   

15.
政改断"礼" 锋竞: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给当官的送礼的.正如我在<有求必‘礼':官场文化>一文中所讲,"官礼"的发生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送礼者有"求",二是受礼者应"求".所以,制止"官礼",就必须斩断"有求"和"应求"的因果链儿.这个因果链儿就是权力.当送礼者不再有求于受礼者的"权力",当受礼者无法动用手中的"权力"去应送礼者之求,而是权力的运行依法操作,公事公办,则官礼遂停;官礼停,官礼经济遂不行.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14,(3):51-51
历朝历代的官场,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宋朝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古装宫廷戏充斥荧屏,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封建朝代。但这些宫廷、官场故事也有其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包含了对清官的颂扬与推崇,以至于人民群众齐声喝彩,形成了这些古装戏的收视热潮。有人说,这些戏反映了中国人强烈的“清官情结”。这话很有道理。“清官情结”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至少提醒我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是不会消失的,也说明我们社会永不抛弃至上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支部生活》2009,(5):51-51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干部被群众称作“官油子”。重用“老实官”,淘汰“官油子”,是有效抵制用人方面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官油子”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资历老道,有能力。“官油子”一般是官场老手,有一定能力,但是却不用在为人民服务的正地方,而用在为己谋私牟利的歪地方。二是关系广阔,路子多。“官油子”都有自己在各方面的关系网、情感圈,喜欢结党营私,善于搞小团体。三是不谋事业,只谋人。“官油子”也做事,但是一般都不是正事,或者说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将更多的心思用在谋人上。四是不喜实千,爱吹牛。“官油子”们通常很少下基层,即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走个过场、秀个形式,却很爱吹,也很会吹、很能吹,有着能将死人吹活的超强“本事”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官场说官     
干部者,骨干、干练部分之谓也.它是一个团体、一项事业的核心,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的示范者. 因为一直在媒体工作,随手写下一些谈干部工作、生活的文章,出版社集为《干部修养谈》,其实名“官场说官”更合适.我先是当记者,接触官场;后自己也进了官场,有了直接体验;退下来后又在一旁静观.总之,都是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与读者交流这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调查     
《廉政瞭望》2012,(11):11
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官场里随处可见的官腔官话官架子、官员特权、跑官要官……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以下各类表现越多说明"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