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泽 《世纪桥》2014,(5):42-42
政府管理文化是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政府管理工作的,其发达程度与社会成员对政府体制的认可程度成正相关。政府管理文化作为一种内生力量,对我国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无疑是深远而又不可代替的。本文将从政府管理文化的特点出发,探讨它作为一种政治软实力的存在价值及其合理化构建。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设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以及人们在它们的作用下形成的主流意识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学校面貌的本质力量,是促进学校及其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郑小明 《求实》2013,(2):58-60
弱势群体是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中都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结构的断裂是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制度因素,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价值应当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结构的断裂状况,扩展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程度。以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化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弱势群体的再社会化,是弥合弱势群体与社会"断裂"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斌 《理论学刊》2002,2(3):22-25
制度是在交往中产生并规范交往行为的、由社会统治者确定或社会共同体认可的正式规则,它对社会及其成员具有约束、信息、激励、保障等功能;制度对人的活动的限制以及它成其为自身的特性表现出局限性;制度发展、变革及解决矛盾的形式是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制度伦理研究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层的制度根源和利益根源。制度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满足和实现社会成员个体需要和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伦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维护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个人利益和私人权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公正、和谐与普惠,促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周亚权 《探索》2007,(2):73-77
人格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政治人格属于政治文化研究范围,内含多种要素,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道德准则,并且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研究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政治人格是微观政治学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欠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政治人格的重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推动我国政治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许晓春 《探索》2011,(2):64-68
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更广大的社会成员有效地政治参与创设了制度平台,但同时也对参政党自身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困扰参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政党文化的缺失,这使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内聚力被弱化,制约了参政党在政治现代化中的作为。因此,造就鲜明而有特色的政党文化已成为参政党亟待解决的问题。参政党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掘各参政党深厚的爱国民主的文化资源,以实现主流文化与政党特色文化的有机交融。  相似文献   

8.
发展视野中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 会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整体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对于社会进步的成果 ,所有的社会成员 ,都应当平等地拥有分享的权利。这是由人的社会本质———即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决定的。这种只有在人类社会才存在的“逻辑”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 ,根本无从想象。社会保障 ,就其本义来讲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制度安排 ,目的就在于解放社会成员可能面临的基本生活困难 ,为其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托” ,从而使社会生活能够稳定有序地进行。一、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于社会保障 ,我们…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6,(2)
社会网络中心性视域下的现代人际交往现象,因话语主题的差异性而呈现出点度中心和桥梁中心的差异性。经济问题始终是各节点关注的中心,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社会与文化尽管也是各节点的关注点,但并未形成高度的一致性。社会网络中心性视域下对人群的分析启示我们,社会共同体凝聚力增强,不仅要夯实经济基础,更需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还需在认识上达成社会成员个性与社会性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与人的现代性差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馨 《求实》2009,(Z1)
从我国社会矛盾的基本表现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把矛盾分为"利益性社会矛盾"和"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两种类型。"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地位、权力和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分配的不公平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争夺。"非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思维方  相似文献   

11.
《党建》1996,(Z1)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好坏,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需要一整套与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用以调整社会成员的相...  相似文献   

12.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代会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高校,学校与文化、制度与文化已无法阻挡地开始相联。一所高校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新,正是文化的魅力给了高校创新强大的生命力。从制度文化建设的角度审视和探讨高校工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代会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能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对从事高校工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同志和广大工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一、校园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内涵极为深刻的复杂体系,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根据国家或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和丰富。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稳定机制的作用,它被西方称为“安全网”,或  相似文献   

14.
刘利 《山西青年》2023,(6):119-121
高校科研团队肩负着科技研究及其应用创新的重任,其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对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以领导行为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领导者不同行为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高校科研团队领导者应创新领导思维和方法,以身作则,激发成员创新行为;创新团队文化,营造积极上进的创新氛围;创新团队制度,充分授权,提供成员创新所需的激励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现存问题及其对策做些探讨。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形态上看,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环境设施文化,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其二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定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中国以儒家伦理为灵魂、以法家政治结构为骨架的"家国一体"的文化。以家国一体的社会伦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它产生了中华文明"家国一体"的共同价值、基于等级制关系本位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结构法则、用"天人合一"文化模式来包容外部世界的思想方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代中国发生了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基于个人自由的资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结构及其内在矛盾。而中国奇迹的文化原因在于:资本力量嵌入到中国文化基因的内部而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大国的政治构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超包容性"文化基因对外来文化的容纳与吸收,中国原有经济部门与由资本部门形成互补性经济结构。中国当代文化基因结构面临的问题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资本化、对社会成员的外在社会行为的资本化。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改造并塑造出具有当代中国新文化色彩的新型资本,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区:现代社区发展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或者说由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的转变。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社区,我们应更好地建立起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每个社区成员的切身利益;二是提倡健康、文明、和善的生活方式;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进社区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建设和谐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 精神文明的塑造和发展问题,实质是如何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如何使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知识具有广泛性的高级程度的,且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成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特点来看,他们生产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诸如企业、机关等社会经济组织及管理部门,而其生活范围则主要集中于社区。从其生产和生活的时间特点而言,社会成员在社区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生产活动区域内的两倍。显然,社区是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在社区中的  相似文献   

19.
提升学校文化 提高办学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不是个体化的,而是群体化的,是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学校文化往往表现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等方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与制度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文化和制度分别界定为文化观念和"正式规则".其实,归根结底说来,文化观念的形成和积淀、制度的形构和变迁皆导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而言,文化观念是制度的发生学意义上的直接来源.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需做具体分析.如此才能超越"文化是体制之母"和"制度决定文化"的循环论证.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及其变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把文化作为"剩余变量"排除在制度之外的做法,有利于为中国的制度变迁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