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有诸多深层次的动因,这些动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为经济发展进行重新的定向,规范着经济活动的性质。对德国的经济意识发展所作的历史性分析可以证明,经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集体伦理的国家精神,是德国现代化的、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背后的重要动因。这一倡导在经济事务上将个体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民族主义,确定了德国经济向国际竞争和增长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化为德国现代经济的航标,迄至当前,依然对德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发挥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会生产力是检验经济体制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正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代在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工业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知识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表现在社会生产力中,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的结构向以脑力劳动为  相似文献   

4.
卢晓中 《前进》2001,(5):30-32
一 深入贯彻“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 促进生产力发展 在“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与党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吻合的。因此,地税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为先进生产力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一)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关于经济与税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具体讲,税收来源于经济、根植于经济,换言之.税收增长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税收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保持…  相似文献   

5.
试论集约型增长的途径郭彩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式、途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方式、途径的转变。从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实际经验来看,实现集约型增长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6.
周俊敏 《湖湘论坛》2008,21(1):72-74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伦理具有经济资源性质、商品特征,具有投资属性、是生产力的表现,伦理可以降低经济成本,是经济的一种高级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变化势必受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承担主体,即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不同自然资源,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地位,是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鉴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匾乏的现状,从长远眼光看,我国经济要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增长,除了节约自然资源处,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这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而人力…  相似文献   

8.
徐斌 《湖湘论坛》2003,16(2):10-11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评价历史进步的标准有两个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自身发展标准。从本质上讲 ,二者是一致的 ,但它们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如果说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的话 ,那么 ,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原因和最高目的 ,是衡量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标准。如果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社会制度方面表现为所有制的差别的话 ,那么 ,在人的发展方面则表现为是否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社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不断发…  相似文献   

9.
当代经济发展进程表明,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着社会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代科技作为一般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不会自然而然地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的生产力思想。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说是邓小平科技生产力理论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在民族工作中全面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加速全社会的进步,对振兴民族经济,赶超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科学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力因素等三个方面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因此,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观点。”但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力因素这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是不等量的,有着各不相同的贡献份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的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的兴起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也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的强劲动力。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逢勃兴起和飞速发展主要取决于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的思想,营造高新技术领域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良好环境,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直至晚年坚守不渝。"社会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前者作为"终极原因",后者作为"伟大动力",罗荣渠先生早有宝贵厘定,但是在生产力发展(即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即政治变革)二分框架下讨论历史的动因和动力问题,也有可能忽视了两者同样作为精神"动力的动力"而存在的一致性。"金线"是指称暴力或军队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与"经济力量"难解难分的社会存在或物质力量:在"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取财产"时,就是"一种经济力量"。"红线"与"金线"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主辅两条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图式是:与"社会生产力"作为历史的动因(根本动因、根本动力)不同,"人的生产力"(Produktivkrfte der Menschen)发展才是历史的动力(基本动因、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胡玉辉 《前沿》2012,(17):19-20
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是指德育劳动所创造的,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效应.本文主要从德育经济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维度进行探讨,促使德育从开发潜在生产力向可能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考察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观 ,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 ,研究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和“直接动力” ,得到了人类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而且对生产力理论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研判和阐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的前提和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特别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中国制造""制造强国""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观念和战略思路,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结构、功能和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经济政策体系的调整与创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私有财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又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表现。社会因人们占有私有财产的多少 ,而形成不同的阶层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既有对立 ,也有统一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 ,只有利益的差别 ,而且统一是主要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与作用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特征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白益民 《前进》2002,(10):37-39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走进21世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促进城市间竞争,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城市的综合特色是否浓重和鲜明。这就须注重营造城市的综合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 通过对过去30多年经济建设的轨迹分析和近10年农村改革的反思,我们认为,农村改革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隐含着重大的失误,问题出在国民经济总体战略指导思想上。“增长第一”的发展观,是长期以来支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潮。我国农村经济之所以循环出现徘徊波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经济动因为轴心的纯经济增长战略。这种战略的主要特征是:1.政府追踪的主要目标是产值最大化。2.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植根于自给半自给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度工业化政策。3.农业增长模式主要是量的扩张,而根本质态并未发展变化。4.农村改革过程漠视非经济因素,文化发展被排斥在外。为此,要使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必须实现发展战略主导思潮的根本转变。由“增长第一”走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旺成  姜华文  王斌 《前进》2004,(4):18-21
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近年来,长治市以实施“百强调产”工程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区域生产力发展新优势,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去年达到255.66亿元,同比增长14.8%,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百强调产”的生动实践,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必要前提:立足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构建区域生产力新优势,就是根据本地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总量增长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过程,而且还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主要的推动因素和基本的构成内容,因此,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实践证明,要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就得不断进行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