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说政绩     
政绩是我们党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一个干部不能不看政绩,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热衷于政绩上造假以骗取荣誉或谋求升迁。最常见的有“假政绩”和“黑政绩”。  相似文献   

2.
一、全面地评价干部实绩,走出“一俊遮百丑”的误区。评价干部实绩,应当客观、全面。但少数地方和单位在考察干部时,往往由于干部某一方面的政绩和才干比较突出,导致对干部的评价上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有的甚至只看表象而忽视本质。走出这一误区,就要全面、真...  相似文献   

3.
利川市政府对举债创“政绩”者说不,并明令收归举债权,严禁各乡镇、各单位今后举债搞“政绩”。这一举措,令人钦佩,发人深思。为官一任,求政绩,创业绩,既必然又必须。但为谁创“政绩”,用什么样的工作创造“政绩”,却因人的“政绩观”不同而大相径庭。时下。在我们周围就有这一种现象:有的干部因“政绩观”错位,为了个人创“政绩”,往往打肿脸充胖子,  相似文献   

4.
现在许多干部,都很重视自己的政绩。这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才算政绩显著,不少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政绩就是要抓大工程,上大项目,于是在任内不顾主客观条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搞什么“形象工程”,办这个“会”,办...  相似文献   

5.
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为党组织考察、选拔、任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但从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干部实绩考核工作看,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一是“一俊遮百丑”。有些地方在考核干部时,看到干部某一方面的政绩和才能  相似文献   

6.
胡伟林 《湖湘论坛》2003,16(4):89-89
考评干部政绩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片面强调工作政绩 ,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 ;只重视经济指标 ,不看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只看明显的、近期的成绩 ,忽视不明显的或长远的成绩 ;单纯以政绩论“英雄” ,不看取得政绩的过程、手段、基础和条件 ;过分夸大个人的成绩 ,不看领导班子整体的作用等。由于存在上述片面性 ,所以不能对一个干部作出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就有违考绩的初衷 ,不仅给党的干部工作带来损害 ,并且对干部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要正确地考评和认定领导干部的政绩 ,为培养选拔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坚持用…  相似文献   

7.
政绩,在当今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如“政绩工程”几乎可以和“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划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施政的成绩。对官员要求政绩,和对学生要求成绩、对员工要求业绩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因为考试制度不合理而导致学生把出成绩和考高分划等号就说学生不应该出成绩。同样地,不能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经念歪了就说不能讲政绩。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领导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想树政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方面,存在着种种误区和偏差,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政绩和多大的政绩。它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影响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注重政绩”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群众公认的政绩,这是主流。但是,在领导干部创政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急功近利,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工作中拈轻怕重,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等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看来,解决政绩观问题实际是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紧密相联的。当前,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  相似文献   

10.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11.
政绩成本意识的缺失及其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干部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时,如果缺失了政绩成本意识,缺少成本指标,就会使政绩评价的偏差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剖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危害之后,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成本入手看政绩,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科学决策,坚决反对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干部个人利益实现的“政绩工程”;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重塑政绩评价的价值标准,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突出地提到了全党面前,并重申了“不拘一格”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的同志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在考察和使用干部时,往往偏重“能耐”、“本事”,产生了“以能代贤”、“以强代贤”和“以才补德”的认识误区。干部工作中的这种误区,如果不加以解除,就会影响“跨世纪工程”建设的质量,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戒“飘”     
朱国良 《今日浙江》2011,(22):62-62
时下有一股“飘风”:有的干部工作不深入,做事不踏实,下基层进村不入户,进厂不到岗,爱好隔着汽车玻璃看,等着材料送上来,说他们是“走读干部”、“跑马干部”,一点也不为过。反映在思想作风上的“飘”,就是有的人喜欢争名,不尚实干,好搞那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些人爱把功劳归于自己,将不足椎给别人,常常是赶浪头,出风头,争彩头,措施一条条,豪言一串串,官话一套套。反映在学习上,往往是图图门面,装装样子,博取虚名。所有这些“飘”,  相似文献   

14.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现实中,由于有的干部对待公开选拔存在一些不正确甚或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公开选拔的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怕”: 一怕不公正。有的干部认为选拔领导干部有“暗箱操作”现象,公开选择也是做样子,走形式,赶时髦,其实领导早已“内定”,自己参加也是给别人垫背。 二怕去竞争。有的干部平时不认真学习,自我感觉无竞争实力而“怕”竞争;有的干部习惯于跑关系、找门路而不愿去竞争;更有的干部缺乏远大志向,图安逸、图享受,认为自己干到这份上就不错,何必再自找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深入到农村基层调研,发现基层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不少干部作风不纯、作风不正。我认为,这其中,基层的混干部、官干部和漂干部实在是要不得。混干部要不得。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有的纪律松弛,擅离职守,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无视纪律约束,个别部门下午几乎无人上班,有的上班期间串门子,干私事,甚至打麻将,将工作搁在一边;有的热衷于评头论足,乱发牢骚,不干实事;有的争权夺利,讲关系人情,不讲原则。官干部要不得。有的部门、乡镇领导官僚主…  相似文献   

16.
以政绩衡量领导者工作的长短,这本是一种考核干部的工作方法,而有的领导者却由此步入了"政绩误区"。其一,唯上者。上面要求大办乡镇企业,立马就圈地盖房,资源、市场、技术等要素概不周全考虑。其二,唯形者。别处抓农村成人教育出了名,本地便很快挂出各类成人学校招牌,有庙无方丈,做表面文章。其三,唯心者。不管灾年与否,粮食产量季季增、农民收入年年长,依据全靠"凭心而论"。如此等等。这种不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搞花架子、好大喜功,甚至杀鸡  相似文献   

17.
政绩真伪析     
当今政界,“政绩”是一个热门话题。公仆们渴望政绩、追求政绩,其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追求政绩,有的为人民群众所称道,而有的则受到老百姓的指责,这是为什么?因为政绩观不同,效果不同,从政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就完全不一样。许多公仆追求和创造政绩,遵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践之以行,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而创造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绩来。这样的政绩,自然会刻在人民群众的口碑中。然而,也有一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政绩”视为向上爬的阶梯,…  相似文献   

18.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组织部门如何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切实保证呢?笔者认为:一、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干部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也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对干部的考核公正、公开、公平,并科学准确,就必须科学的衡量政绩,就刻不容缓的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绩成本”一词近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交圾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见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但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创造者不说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子孙万代的;“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如果仅仅是经济意义也就是钱财问题,那还好计量,但“代价”这个事不像有的“环境破坏”那样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20.
许多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了目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比如财税任务、计生工作等显性指标是衡量基层干部业绩好坏的“硬杠杠”,而干部人品的好与坏,为民办实事的多与少等往往成为干部看不见的“政绩”,难以在考核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更多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