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产品,同时也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学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社会关系生产问题,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解决现代许多重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人学理论尚欠缺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忽视人的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僵化地理解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理论上实践上造成消极后果。社会关系中的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社会关系是属于人的,是人从事合乎客观规律的能动活动的产物。人按照实践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主动追求和构建各种理想的社会关系,从而完成马克思所言的“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摘要: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着约占本地居民二分之一的外来人口,他们对宁波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当地的社会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和谐已成为政府和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宁波市1053位居民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对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理论探讨,认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强度约为30%,属于弱中偏强的范围;关系和谐度界于“一般”与“紧张”之间,偏向于“一般”;关系的性质是强弱兼有若即若离的“复合动关系”。并提出了外来人口社会融洽的基本路径,以期对宁波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具有如下特征:是一个以初始性关系为基础,逐渐在此基础上建构自身次级关系网络的进程;是一圈圈以自己为中心,慢慢推广开去的波纹,渐次形成一个“差序格局”式关系网络圈;随着时间性增加而不断拓展,意识性建构和无意识建构并存,表达性社会关系网络和工具性社会关系网络共存。  相似文献   

5.
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具有如下特征:是一个以初始性关系为基础。逐渐在此基础上建构自身次级关系网络的进程;是一圈圈以自己为中心,慢慢推广开去的波纹。渐次形成一个“差序格局”式关系网络圈;随着时间性增加而不断拓展,意识性建构和无意识建构并存,表达性社会关系网络和工具性社会关系网络共存。  相似文献   

6.
科技社会关系的立法调整,要解决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关系问题,力求做到立、改、废三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迎接新技术革命立法对策经验的三结合;处理好科技社会关系立法调整的地位问题。科技社会关系的立法调整是司法调整、执法调整、守法调整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后三者则是立法调整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7.
群众是社会关系网络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和作用对象,群众力量对公安群众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新时代公安群众工作仍面临着对群众力量了解不深、未能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等工作方法问题。文章从社会网络分析角度分析群众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和网缘形成的新时代社会关系,研究其对社会个体行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了解群众,提出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常态合作性群众组织、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构建多元信息网络渠道等优化公安群众工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市场机制在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继承下来的粗放型生产劳动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为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理顺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与关系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基本重合转变为有限分离.强国家-强社会是未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方向.在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中国妇女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为:首先,在妇女政策制定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逐步建立妇女特殊贡献补偿制度,促进妇女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其次,加大提高妇女政策的执行力.再次,加强社会力量的发展,大力推进民间妇女组织能力建设,推进当代妇女解放的理论研究,促进妇女为妇女主体意识的发展,提高妇女解放的男性参与度.最后,在相关妇女机构的调整上,要通过设立党内妇女组织,加强政府性别机构建设,组建民间妇女联盟,形成国家与社会互动有效的制度联接,从而实现妇女解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关系网络:企业新的资源配置形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社会结构视角把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企业理论中,并用此方法对企业进行研究。作者重点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企业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因为在社会关系网络建立起来后,在不同情况下对企业资源配置具有不同功能,如它能为企业所需资源的获得提供捷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在企业内部建立与实施制度的成本和降低道德风险,协调企业与其组织环境的关系;提出要明确界定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与方法应用的基础,指出中国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企业资源配置应用中的谨慎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社会关系的延续与变迁,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下,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竞争关系、货币关系的泛化态势,为社会关系的分化培育了土壤,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建立融洽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加强顶层设计"的方针,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公平性和阶段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要原则,消灭统治性的社会关系,化解对立性的社会关系,优化竞争性的社会关系,构筑互助性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社会治理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国家与社会作为两个重要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国家行政权力从农村基层政权的撤出,村级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随着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必须在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村委会建设以及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努力。在社会充分发育、国家与社会日趋良性互动为背景的村民自治,其发展也应以价值理性主义、法制主义及充分自治为取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使用社会关系网络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工作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关系网络的马太效应。它主要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网络本身、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文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张力,是征地冲突频发的宏观背景和深层根源。进一步优化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加强征地冲突治理的必要条件:加快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由资源提取向公共服务的转变,解决农村政府的"财政饥渴"和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预防征地冲突的根本;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契约型的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理顺征地利益关系,是减少征地冲突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民主化过程,提高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水平,是提升征地冲突治理效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互联网对社会关系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早期一些学者争论这种行为领域是否能够产生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持续的人际关系;其次争论的是这种关系是“疏离”还是“延伸”了日常人际关系;以及对关于网络互动所支持的关系属性的研究。系列研究表明,网络互动可以产生具有高度信任、互惠和广泛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必然“疏离”或“延伸”日常关系,其对后者的影响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网络互动倾向于形成弱纽带,但不排斥强纽带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可以关注:借助于电脑网络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些社会网络的属性和结构、对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力量的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民间组织力量的兴起,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并解构着原有的社会和价值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为此应以"法团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寻求重构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并以此为背景从利益、价值、制度、组织的视角探索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使节"容闳和近代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近代学西方的先驱之一,也是晚清最早派出的驻美副使.他的生平活动同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都有联系.本文着重介绍他为派遣留学生和主要作为从事教育文化交流的外交人员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传统中国的养子类型,过去划分多采用"同姓/异姓"标准,但该标准在解释养子与收养家庭及其成员的关系方面是低效的。文中通过区分不同的社会关系事实,根据养子与收养家庭之间的关系情况,将养子分为名义上的养子和实质性的养子这两个大类,并依照收养者与被收养者愿意构建的彼此关系性质,将其更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类型,为养子与收养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基本重合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分离的明显转变。良性互动应是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改革的目标取向。基于单位制度变迁的视角对这种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