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重要外生力量,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体制变革形塑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利益主体;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文化传统和观念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深度变迁与优化.当然,制度环境变革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在现存制度环境下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再设计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20多年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很有意义。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变迁形式主要是强制性变迁,前期制度供给充足,而后期则相对不足。强制性变迁对于我国高教评估的全面、有效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只有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才能使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实现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税费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得知:税费改革是整体乡村制度环境层面上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农村税费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分阶段的渐进变革过程,既经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阶段,又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阶段;是多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其中乡镇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处于一个相对的弱势地位,而上级政府则对制度变迁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组织社会学新老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变迁机制的解释为切入点,比较两个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在高等教育组织变迁研究中的应用.老制度主义关注的焦点是单个组织与周边微观环境之间在组织变迁过程方面的互动,以及组织内部利益各方在非正式结构中相互作用形成组织特质的过程.新制度主义强调场域层次上组织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出于合法性或文化-认知方面原因而产生的趋同过程.组织社会学新老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变迁机制的解释对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有三点启示:第一,要区分宏观的制度环境与微观的制度环境,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具体行业市场对高等院校的影响;第二,要努力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第三,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和规则制定要涵盖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逐渐反映出中国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通过对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基层制度变迁具有一些值得考察的内生逻辑。第一,从阶段上看,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经历了功能缺陷、组织创新、机制形成与体制确认四个阶段;第二,从动力上看,城市共同体的"吸纳局限"与城市社会群体的"政治觉醒"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双重改革动力;第三,从局限上看,机制建设与体制确认之间的不协调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主要局限。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不是国家层面制度变迁的投射,而是具有城市所特有的路径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竞争力提升密切相关。从单一经营主体到多元化经营主体竞争形成过程回放,正好证明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变迁由强制性制度改革变迁向诱致性制度改革变迁转换,是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农地产权明晰、经营权被放活、有条件的农区渐进推行农地承包权退出、多级土地银行体系顺势建立等,这些都是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得以存活且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信任变迁主要是指信任结构的变迁,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人类历史依次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信任结构依次经历了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制度(系统)信任的转型.信任变迁背后隐藏着社会变迁的逻辑,逻辑演进的过程不是前者消失并被后者取代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上,某一种信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行进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建构完善的信任结构,一方面,不能割裂掉信任的历史承继性;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制度信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转型时期中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政策内容、动力机制和过程。笔者认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新制度被制定及旧制度被替代的过程。我国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决策权、财政支配权及制度变迁的供给权的情况下,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制度变迁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群体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这种群体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变革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冲突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有鉴于此,如果要把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从当前的群体性意识形态冲突中找到可行的意识形态整合及利益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贷制度在从计划信贷制度走向市场信贷制度的过程中,信贷功能逐步由单纯的、从属于财政的货币分配角色向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回归.对应于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也由行政性信贷配给逐步向市场性信贷配给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解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来看,中国农民身份制度的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政府在认为预期收益将大于预期成本后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农民转换为市民的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体的产业流动机制建设时期;1992-2002年以国企改制和非公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设时期;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乡一体发展体制建设时期。其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是: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了农民工流动机制的基本框架。第二,从城乡二元流动机制走向城乡一体流动机制。第三,从产业流动机制到地域流动机制有序放开。第四,在城市流动机制中,以沿海城市与中小城市为吸纳主体。农民工市民化以小城镇为吸纳主体。改革以来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导致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变迁中制度的过速变迁以及由制度变迁引致的不确定性。制度的过速变迁使消费者未来和潜在支出加大 ,抑制了消费倾向 ,提高了储蓄和投资倾向 ;而改革过程中改革成本的全部和部分的转移给居民等其他支出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到消费需求。正确认识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 ,对理顺供应和需求关系、促进消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对世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高等教育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高教自身看待质量转向从科技人才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认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上移,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变迁和改革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中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 ,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符合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制度功能。作为一种人力资本 ,既有的意识形态并不会随正式制度的变迁而立即变迁 ,反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后发国家的改革路径选择及改革进程。意识形态能否实现与正式制度变迁的与时俱进 ,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即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替代,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制度变迁,而且是成功的、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变迁,即旧的制度安排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不确定性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宏观层面来看,目标的体制模式由于受到政府行为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经济中的微观个体难以预料未来的体制走向,  相似文献   

19.
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三个方面: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江西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探索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99 ̄2002年,江西省高等教育经费存在着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江西高校应通过如下方式筹措经费:改革政府拨款机制,加大财政性投入;探索多种途径,筹措高校科研经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校办产业;加强银校合作,开辟高校经费来源新渠道;营造良好氛围,鼓励社会捐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